朱元璋为何要大杀功臣?是因为自卑?其实是为了后人铺路

文 / 小萌萌说历史
2019-08-14 08:07
"

明太祖朱元璋一向以滥杀功臣出名,算起来,他从洪武三年(1370年)就开始杀高官了。第一个被杀的是中书左丞杨宪,他被李善长弹劾“放肆为奸事”,说白了就是搞党争,什么诬陷、专权等等,碰了朱元璋的红线。


朱元璋为何要大杀功臣?是因为自卑?其实是为了后人铺路


第一位被杀的侯爷则是德庆侯廖永忠,死于洪武八年(1375年),理由是僭越,后来加上了杀害龙凤皇帝韩林儿(这事还是他封侯的一大原因)。

接下来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清洗了中书省、御史台和大都督府的一批高官,但多是文臣,功臣很少。真正的功臣是同年被鞭死的朱亮祖,他在镇守两广时陷害番禺知县道同,算是死有余辜。

不过胡惟庸案并没有彻底结束,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将此案变成一把无比锋锐的刀,把洪武三年分封的在世公侯砍了一大半。

在洪武二十三年以前,朱元璋只是零星诛杀功臣,加起来才三侯一伯,很可能是功臣自己不规矩,李世民善待功臣,也杀了侯君集和张亮,君臣矛盾是要以大臣的老实为基础的。


朱元璋为何要大杀功臣?是因为自卑?其实是为了后人铺路


如果朱元璋因所谓出身低,早有屠杀功臣的打算,根本不必要等到称帝二十多年后,他又不是神仙,怎么能够肯定自己一定能活到63岁?

随着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逼降纳哈出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奇袭捕鱼儿海,北元对明朝的威胁已经解除了,武将的作用,已经低于威胁。

洪武二十三年以后,朱元璋又以胡党罪名杀了几位功臣。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朱元璋发动蓝党案,把洪武十二年(1379年)之后加封的功臣大杀一通。

这中间隔着的,就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为何要大杀功臣?是因为自卑?其实是为了后人铺路


蓝玉没有死于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案爆发(他最终的罪名也是参与胡案),很可能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助手,因为朱标的正妃常氏是常遇春之女,同时也是蓝玉的外甥女,二者关系密切。

但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并非常氏之子,常氏的儿子朱允熥年纪比朱允炆要小,被朱元璋所弃,这样的功臣幼主搭配,不得不让朱元璋考虑一下怎么给孙子铺路。

冯胜和傅友德等人的死因也是一样的,冯胜是明朝开国六公的宋国公,傅友德是开国诸将中最为骁勇的几位。两人都是功勋卓著,同时,他们都是皇子的亲戚。

冯胜是郑国公常茂和周王朱橚的岳父,常茂是常遇春之子,朱橚是朱元璋第五子,据说朱橚曾赴凤阳密会冯胜。傅友德是晋王朱棡的亲家,其女嫁给朱棡世子,傅友德也曾负责山西防务。


朱元璋为何要大杀功臣?是因为自卑?其实是为了后人铺路


这种姻亲结成的功臣纽带,是朱元璋所忌惮的,自己儿子不能杀,就只能杀功臣了。

毕竟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本人也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一度由十六七岁的朱允炆听政,这也可以解释一下朱元璋为何不选血统更正但年纪更小的朱允熥,太危险了。

或许在朱元璋心目中,这些功臣勋贵已经有心怀不轨者,正在联络藩王,以求夺位,为此,他决定除掉功臣们,以此杜绝一切危机。但朱元璋并非全杀,他所信任的徐达家族、李文忠家族等等,基本没什么人被杀,基本盘还是要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