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太听话、太懂事的孩子,其实一生都在难为自己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听话、懂事的。然而,从个体心理发展角度看,这种听话、懂事的背后,隐藏着很多不利于孩子自身成长发展的因素,甚至可能会成为他们一生的羁绊。
盲目顺从
首先,那些过于听话、懂事的孩子,其实是对父母权威盲目的顺从。
在童年早期,我们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是非判断观,因此,听从父母的意见是对我们的行为具有指导性。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对我们行为的好坏进行评价,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我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态度。
例如,当我们做出一个父母期待的行为后,便会得到他们的奖励与夸奖,从而强化了我们这种行为。
反之,当我们做出的行为违背了父母的期望,便会受到批评,我们也就不会再尝试这种不被认可的行为了。
但是,父母并不总是对的,盲目的顺从父母,只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甚至错过那些本来"对"的事情。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大多数人即便是在18岁成年之后,仍然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不能独立的求学、步入社会。
因此,父母出于对子女的关心,为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提供大量的建议,甚至完全掌控孩子的人生。
对于那些过于听话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反驳自己父母的建议,只会按部就班的去尽力满足父母的期待。
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会突然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但是,由于他们太“听话”、太“懂事”了,也就不会去违背父母的意愿,只能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压抑起来,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
然而长期的压抑只会加剧他们的心理压力,并产生大量消极的情绪。对于那些不知道如何排解压抑感的人来说,他们很可能患上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
投射到人际交往中
久而久之,这种听话、懂事不仅出现在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中,还会投射到他们人际交往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权威的顺从,例如对于老师、领导,甚至是那些拥有老好人形象的同事面前。
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拒绝别人,即便对方提出的请求不合理,他们也会勉为其难的尽力迎合,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当自己的意愿与外在的行为矛盾的时候,就会形成心理学上所说的"认知失调"。
他们会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难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仿佛一辈子都戴着面具生活。可想而知,这样的人生是很累的,是充满着压抑的情绪,与自我怀疑的困惑。
因此,如果不想一辈子为难自己,就不要再维护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形象了,虽然孝顺父母是好事,但并不意味着你要完全的顺从。
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去大胆迈出脚步追求自己的人生,去告别那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形象,不再压抑自我,做最真实的自己。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精神分析引论》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