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给孩子“不自信”教育,他定会还你一个“自卑缺陷”的人生

文 / 微笑妈咪育儿百科
2019-04-25 19:08

孩子小时候,叽叽喳喳,每天说个不停。现在长大了反而越来越不爱说话、还很害羞,别人和他打招呼,他就无意识地低头、扭捏躲藏,避开眼神交流。

见人害羞、不敢说话,胆小、自卑、懦弱、敏感、脾气大......你们家孩子也有类似表现吗?

你现在给孩子“不自信”教育,他定会还你一个“自卑缺陷”的人生

很多佛系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可以理解,等他再大点,自会变得更懂礼貌的,现在还是不要过多干预,就让他自由生长吧。

而魔系家长却很焦虑担心,害怕这样下去,孩子长大容易胆小自卑,造成性格缺陷社交障碍,麻烦就大了。

你现在给孩子“不自信”教育,他定会还你一个“自卑缺陷”的人生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下:

1、佛系家长把孩子害羞、胆小、自卑...归为孩子不懂礼貌,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很多家长都没注意。礼貌表现为外在的肢体、语言、举动等温和尊重有礼,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循序渐进调整的。而自卑是一种内在的不能自助的复杂心理状态,很难消除,有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更大。

2、魔系家长的担心也不都是过分的、多虑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太多“小时候自卑,长大后抑郁”的故事了。

你现在给孩子“不自信”教育,他定会还你一个“自卑缺陷”的人生

(秦沛女儿-姜丽文)

图片中的女孩,给人的感觉很阳光灿烂,33岁笑起来的样子比23岁还年轻,但你一定想不到她曾经是个自卑、抑郁的女孩。

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成长环境,让她性格变得敏感、小心翼翼。长大后,被前男友劈腿,原本敏感自卑的她,严重到患上抑郁症。

你现在给孩子“不自信”教育,他定会还你一个“自卑缺陷”的人生

现在,姜丽文能如此自信大方地在镜头面前介绍自己,父亲秦沛功不可没。

在秦沛眼里,女儿是独立的、自由的,尊重女儿的选择。就算她离开家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家里的大门永远为她敞开,永远爱她支持她。

你现在给孩子“不自信”教育,他定会还你一个“自卑缺陷”的人生

(图片来源:《女儿们的男朋友》-秦沛)

但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一位像沛叔一样温暖开明、又知道如何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我们多半家庭而是这样的:

1、整天哭穷

为什么家长整天哭穷而孩子更容易自卑?因为在金钱方面,孩子从来没有过话语权。父母在谈钱时,说话的口气和脸上的表情,都在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心理情绪。

这样长大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大手大脚挥金如土、抠门铁公鸡(把钱看得太重,主要对钱的自卑,产生的控制欲)。

你现在给孩子“不自信”教育,他定会还你一个“自卑缺陷”的人生

2、经常吵架

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和自己最亲的两个人要像仇人一样打骂争执不休,孩子不能辨别谁是谁非,更不愿判定谁是坏的。

如果母亲在吵架中吃亏,孩子会感到极度不安全,因为生自己养自己的妈妈都自身难保,又怎么能保护好自己呢?孩子就容易陷入到恐惧、害怕失去、迎合、多疑的不良情绪之中,不能自我排解。

你现在给孩子“不自信”教育,他定会还你一个“自卑缺陷”的人生

3、语言暴力

想到一位妈妈@做个废柴继续可爱 分享的一个经历:有些父母的嘴坏到你难以想象,不是内心够强大,真的活不到长大。我本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曾经也想过死。但坚持住了,所以活了下来。

恐吓打骂,语言暴力,真能杀死一个人。就算不死,心灵也被伤得满目疮痍了,它给孩子造成了自卑偏激心理(比如自伤、攻击他人),也给孩子日后三观养成、工作生活都埋下了一颗雷,阻碍孩子健康发展。

你现在给孩子“不自信”教育,他定会还你一个“自卑缺陷”的人生

除了以上3种家庭环境会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孩子自卑的原因还有很多种。找到了“病因”所在,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摆脱自卑变自信”就成了家长们的共同难题。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家长日常把握住一个重点,即:遇事不着急否定打击孩子,而是及时给予孩子温和正面积极的包容接纳与鼓励引导。

“孩子的自信是父母给的,然后才是自己获得的。”的确是这样,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平时连一句肯定与鼓励的话都不愿给孩子,单靠他自己的年纪与近乎为零的阅历,根本无法看到自己能力、优点所在,自然也很难体会到成就感、自信心是一种怎样的健康快乐的心理状态。不体验这些,孩子难以真正地自信、快乐起来。

你现在给孩子“不自信”教育,他定会还你一个“自卑缺陷”的人生

比如,即使看到孩子手工做得一塌糊涂,也不要马上说他动手能力差,行动笨拙等打击否定的话,而是等自己心绪稍微平静下来,找出他做得好的地方给与肯定与表扬(要带有细节,不是为了夸而夸),可以具体夸奖他做得过程怎样...太有毅力了!还可以顺势鼓励他再尝试制作一次,再坚持一下,你一定行的!

你现在给孩子“不自信”教育,他定会还你一个“自卑缺陷”的人生

第一次接触或者对不熟悉的事物,我们大人尚且要花一番功夫,更何况小孩子。所以,我们要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多给孩子一些体验失败、体验成长的机会。我们不能主观决定,孩子不会防摔,就不让他学步,不然他永远也不会“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