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闲暇时间的利用,体现了父母实行家庭教育的水平!
文|旮旯里的神仙洞
关于时间,对于不同年龄段或生命层次的人和群体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成长中的儿童群体来说,孩子们会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啊,因为心底一直盼望着自己能够快快长大像成人一样拥有力量感和特权;而对于那些过了而立之年的成年人,都觉得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因为大家都在极具竞争压力的环境中争分夺秒地创造自己认为的幸福生活;对于那些耄耋之年的老者来说,时间又可以和生命等价了,虽然残酷却也现实。
对于不同生命层次的人来说,时间也同样具有不同的含义。精英们说自己能主动定义年份的意义,甚至可以定义每一分每一秒的意义,而芸芸众生则感觉是被时间在定义,因为他们对于时间的认知只停留在记录的功能上。在教育领域中,同样存在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当夫妻有了自己的宝宝后,对于孩子的教育思考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具体的教育规划自由成长就好,也就是过一天说一天的普众父母;另一类则是具有长远教育规划的前瞻性父母,他们清晰地知道孩子在各个年龄需要发展完成的认知和能力,以及如何具体实施即实施的各项条件准备等。前者这种普众父母想法很简单,也没有太多的焦虑,他们唯一比较苦恼的就是襁褓中的婴儿何时才能长大成人独立出去?而后者这些前瞻性的父母则苦恼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不足以付出自己全部的爱和心血把孩子养育成理想中的样子。
这些父母非常清楚,在孩子每时每刻的成长中都有需要父母大量参与的教育内容和不同阶段需要个体完成的成长目标,其完成质量又将扎扎实实地影响孩子未来漫长的人生。从整个生命周期的幸福度来看,两类父母完全是两种轨迹的人生,前者为先甜后苦,后者为先苦后甜,意思是在到底是辛苦付出前18年来换取后面80年的心安呢?还是前18年自由生长反而导致后几十年的烦扰和麻烦呢?这个选择父母一定要在孩子出生前仔细想清楚。现实是大部分父母根本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意识,因为大家对于时间的理解受限于自己的人生层次。
对于具有前瞻性眼光的父母来说,对于时间的管理能力也是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奉行“随机教育”“闲暇教育”“无痕教育”。他们会把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融入到任何场景中、环境中、时间内、空间内,只要是能满足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这一个重要条件,教育就是无处不在的。
这种教育理念的产生也是有其历史发展原因的,人类就是如此具有智慧,能够根据外在的环境来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让自己更具生存力和适应力。当社会发展的速度增快后,人类不得不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纷繁复杂的生存环境,于是人们花在家庭中的时间就会被大幅挤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必然会缩短人们的工作时间,但总体来说父母花在家庭中的时间是大幅下降的。比如最近被多数员工吐槽的996,还有职场中对于女性职业者的诸多不公平待遇等,其实背后都呈现了一个和教育相关的矛盾关系就是:亲子关系的时间和质量将因父母大部分时间被社会压力捆绑而严重减少和下降。鉴于这种现实的因素,那些自带前瞻性属性的父母们便开始调整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于是上述的三种教育理念便应运而生,事实上如果实践操作得足够好,孩子的教育结果是令人欣喜的。
在这三种新的教育理念里,最重要的就是对于碎片化的闲暇时间的利用。家庭的时间可以被大致分为两类:被动支配的需要满足生理需要和劳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主动支配的闲暇时间。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儿童,闲暇时间的使用质量将决定人的生命质量,但就目前国内的现状,儿童闲暇生活的安排与其健康成长并没有形成健康良性的互动关系,反而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展。
比如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大部分孩子的时间都被完成大量的作业和提高学习为目的的各项活动所侵占,即使是休闲娱乐的时间也都是围绕课业学习的内容开展的;在活动环境的搭建上,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公园、游乐场、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等大型场馆的兴建,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场所和先进的体验设施,有些甚至可以在家里的客厅里享受各种虚拟的场景游戏和看世界,但这种极大的便利也同步减少了孩子们对于真实世界的了解和真实人类的接触,同时与家人同伴的互动几率也在降低;
在活动方式的呈现上,活动状态的静态比动态要多,以前的孩子会结伴去爬树掏鸟,下河捕鱼,甚至爬墙堵领居家烟囱,但现在的孩子们则多为安静地玩,多数还都被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所操控,虽然少了很多受伤的几率,但这种静态玩耍比起动态撒欢,更加限制了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而且静也完全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正常发展特征。
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正确的指导作用就需要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才能避免以上的这些负面情况。于是如何帮助孩子有效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率,科学实施家庭教育内容就成为了新时代父母需要不断思考和践行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很多父母即使有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也不清楚可以干点什么,或者只限于一起看电视电影,或者一起吃饭逛街,或者只是在同一个空间内待着,各干各的互不打扰,或者就是父母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内容。那么到底父母们可以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需要对于孩子的玩耍进行重新认知长期以来,大部分父母对于闲暇时间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意义认知不足,甚至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一概念,单纯地认为孩子们就应该以学业为重,一切都要为学习让路,很多家庭中存在把学习当做筹码来换取的做法,比如规定孩子学习半个小时可以玩五分钟最喜爱的游戏,学习一小时可以看15分钟电视等等。
还有从父母的语言习惯上也能看出父母的认知缺乏,比如“我家孩子天天就知道玩,一说学习就肚子疼”,学校老师在开学的时候也会说“开学了,同学们该收收心了”。所以在很多成年人的概念里,孩子的学习和玩耍就是两个完全对立的面,有一个就没有另一个。家中如果有虎妈虎爸之类的,更是会因为孩子贪玩而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都是父母们对于孩子的玩耍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导致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提出:玩是一种高超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同时爱玩也是孩子们的天性,如果引导得好,对于孩子素质教育的实现意义重大。因为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用到很多知识、技术、能力等,同时还需要进行彼此的整合才能发挥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一个孩子能学会玩,那学习对于他来说也是相当容易的。但这个理念并不是大多数父母都认同。
玩首先要让孩子有动起来的内在动机,其次还需要孩子有关于玩的内容的兴趣,最后需要有玩得好、玩得高级的方法和能力,在玩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孩子目前掌握的知识领域范围,以及动手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专注力、沟通表达能力、情绪控制力、预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比起单一的学习活动或成人的工作活动来说,孩子们的玩是个非常复杂系统的综合能力的应用过程,如果用单一的或几种组合的能力是不足以玩出高级感的,再加上孩子们本身的自发动机和浓厚的兴趣,这些是任何其他活动都比不了的。
所以父母如何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健全知识体系,开阔视野,掌握更多的能力,如何激发拓展更宽泛的兴趣,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特长发展,以及如何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指导其与真实的社会进行连接,这些都是在学校教育中不曾接触的教育内容,但却是父母们在正确地认知了玩耍后最需要积极思考和努力的教育着力点,因为孩子的教育会更加立体、多元、丰富,才能真正成长为素质全面的优秀个体。
其次父母需要积极参与到孩子的一切日常活动中在大众的认知里,成人大部分认为亲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但这只存在于浅显的认知里,放到具体的家庭教育实践操作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所以这种认知与实践两张皮的情况会阻碍孩子们接收科学教育的可能性。比如当孩子年幼时,需要父母更多地参与到和孩子的互动中,虽然目前教育机构、学校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行动,但毕竟有限,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在家的时间是大部分,但家中的亲子互动时间和质量是非常低的,所以父母们可以将在幼儿园做过的亲子项目或自主去收集一些在家可以互动的项目来充盈家庭中的亲子时光,比如像晚饭前后、睡前、外出购物等这些比较零散的闲暇时间都会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
当然这里有个思想前提就是只要父母拥有一颗为了孩子一切付出都值得的真心,就一定会竭尽全力配合并创造和孩子在一起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很多参与教育的爸爸们就表现得很出色,他们经常自嘲说“这辈子的很多第一次都献给了我的孩子和孩子就读的幼儿园”,虽然有时很丢脸但却能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
如果父母们能够在家庭里积极参与到和孩子的各种互动中,比如游戏、运动、阅读、甚至是聊天,而不是被动地坐在旁边看孩子们玩,一是父母可以通过一起玩来了解自家孩子的各方面发育情况,比如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如何,有没有发展出优秀的想象力、观察力和专注力等;二是父母可以通过语言的沟通引导孩子更多的思考以及训练语言本身;三是通过在一起可以促进亲子关系更加健康和谐地发展,为将来的青春期无障碍沟通奠定基础。
最后父母需要发挥想象去引导孩子们积极地去玩耍这点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是具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很多父母自己都不会玩,也不喜欢玩,更不用说玩出花样,玩出智慧,玩出教育的意义了。之前在很多自媒体平台上看到大量成人以玩孩子为乐的,不管是为了自娱也好,还是为了赚取流量,这些都严重侵犯了孩子们成长的各项权利,是错误的做法。这里父母引导孩子玩耍是指父母需要为孩子创设健康、科学、安全的玩耍的环境和拓展玩耍的领域,以及帮助孩子丰富玩耍的内容和积极连接真实社会以锻炼其社会能力的意思,目标是使孩子能够玩得更丰富、立体、全面、深入,而不是只让孩子在单元式的房间里独自玩着一个简单的玩具。
结语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具有特殊的情感意义和生命意义,特别是在孩子还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的那十几年里,我们都特别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小生命降生的那刻起就清晰地意识到这点。好好陪伴孩子度过那些美好的闲暇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