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无忧丨弑母案件背后,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文 / 择校无忧
2019-04-02 13:09

近日,某微信公众号通报了近期的几个弑母案件细节,看了让人觉得唏嘘不已,寒意陡生。弑母少年都是十二三岁的青少年,刚刚进入青春期和叛逆期,其作案手段之残忍与作案后的异常冷静令人震惊。网络上骂声一篇,谴责之声不绝于耳,但对弑母案件背后的家庭教育反思却比较少见。

择校无忧丨弑母案件背后,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了解作案少年的家庭情况与成长环境,不难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以下几个共同点,或许可以解释悲剧发生的大体原因。

首先,作案少年缺乏父母关爱,甚至对父母产生恨意。父母一方或双方常年在外地打工,与小孩的沟通交流仅限于电话问询,缺乏切身的关爱与呵护,以至于父母与小孩之间缺乏正常的亲情交流,作案少年的家庭观念以及与父母的感情较为淡薄,甚至对父母产生莫名的仇恨,急于摆脱父母的约束而不择手段。

择校无忧丨弑母案件背后,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其次,过分溺爱导致作案少年失去行为标准与道德底线。常言说:一个熊孩子背后总会有一群熊家长。有些家庭对小孩的骄纵与宠溺达到了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步,例如,无条件地满足小孩的任何无理要求,不加选择地原谅小孩所犯的任何错误,从不约束小孩违反道德或法律的荒诞行为等。在如此家庭教育环境中生长的小孩没有养成正确的生活观念与价值观念,以至于失去了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与道德底线,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择校无忧丨弑母案件背后,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再次,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致使作案少年的心理扭曲。过分宠爱固然不好,但小孩犯错后过度惩罚也不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长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理念,动辄对犯错的小孩拳打脚踢、暴力教育,导致小孩从小对父母的恼怒与生气产生恐惧心理,长久的压抑与恐惧容易导致心理扭曲,非正常的心理遇上青春期的反叛就会集中爆发,发生突破一切约束的恶性行为。

择校无忧丨弑母案件背后,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第四,信息工具的使用泛滥误导作案少年的正常家庭教育。信息工具的日益普及极大地方便了家庭生活,但是,给家庭教育带来的负面冲击已是客观事实。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人手一部手机,方便快捷的沟通表象屏蔽了父母与子女的面对面感情交流。手机、电脑、电视、游戏机是小孩接触最多的信息工具,也是替代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感情戏、黄赌毒、网络暴力等因素逐渐进入青少年的视野中;与此同时,言语教育、行为教育、示范教育等传统家庭教育中一些好的教育方式却丢失了。

择校无忧丨弑母案件背后,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家长对小孩的关爱不可缺失,但过度溺爱则是爱的泛滥;对犯错小孩的适度惩戒有利于行为矫正,但暴力教育绝不科学;信息工具的适当使用便于家庭教育,但言传身教才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出路。家庭教育的适合程度因人而异,普天之下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家长们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找到一条利于自己小孩成长的适宜之路,避免家庭悲剧的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