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请打破适应性偏见,做一个喜新厌旧的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分享一则故事,街道上有一个乞丐,好心人A路过的时候给了乞丐10块钱,从那以后,好心人A每次路过都会给乞丐10块钱。有一天,A路过的时候没有给钱,结果,乞丐很生气,指责A道,你为什么不给我10块钱,A解释说我的妻子生病住院了,我赶时间。其实,这个事件中涉及了一个心理学概念——适应性偏见。
适应性偏见
适应性偏见是一种惯性变化心理,是以时间为转移的。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喜好、兴趣和对事物的态度会随着拥有的时间而发生态度的变化。
正如上面的例子,乞丐每天从A那里得到10块钱,时间久了,他会觉得习以为常,不再认为这是件好事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人在难受、痛苦的环境中待得久了,也会感觉习以为常,不再觉得苦痛难当,这也属于适应性偏见。
很多时候,我们会大大低估身边的人的适应能力。一方面,适应性偏见让我们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另一方面,也束缚了我们的手脚,让我们原地踏步,缺失了对事件的激情和新体验。就个体而言,这种偏见还会阻碍人体产生更多的安律酮,减少一个人的幸福体验。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常规,完成情绪和情感的转移,即喜新厌旧。在很多人看来,喜新厌旧是一个贬义词,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喜新厌旧可以完成情感的转移。
心理补偿
个体心理学观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自卑感”,这种感觉虽然被定义为一个负面词汇,但是,它同样具有实际意义。比如,它能够激发人的想象能力,鼓动人们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由此看来,适度的自卑能够让人追求更多的美好事物,改善当下不利的环境因素,不断地调适和修正自己,以求达到一种心理补偿。
这种心理补偿是不间断的,一旦在一定时段和环境下停止的话,人们就会感觉心理饥渴,这样,就会不断的透支自己心理和实际物质能力的储备,而透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枯竭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瓶颈期。
“喜新厌旧“恰恰给这种心理补偿提供了一个更新的环境平台,在不断的接受新事物的刺激后,人的内在反应就会反生变化,心理补偿也会有更多契机得到催化与实现。
儿童心理学:追求优越
人的天性是追求优越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出生那一刻起就有追求优越的行动了,比如,用哭声来吸引关注,赢得吃喝、传递各种本能讯息。渐渐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追求优越感也会随之发展,寻求关注能力也增长了。
而喜新厌旧的心理状态能够让人们获得更多的追求优越的空间和可能性,比如,一个人原本只能在一种兴趣爱好上面专注,随着对旧事物的厌烦,他会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到了另一个领域,而在这个新领域中,人追求优越感的本性又会迸发,继而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打破适应性偏见,做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可以拓宽我们的专注领域,实现自我价值和更多的人生可能性。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参考资料:
《心理学导论》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