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种妈妈,教出来的娃不是自卑就是冷漠,一辈子感受不到温暖
“妈妈”,一个自带慈爱、伟大的身份。尤其是在中国家庭普遍的丧偶式环境下,妈妈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她们主引孩子的成长方向,总是为孩子的人生规划陪伴和付出最多的那个人。不过,作为妈妈,也并不是付出越多,就收获越大,如果你是以下这几种妈妈,就要千万注意了,不仅现在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将来恐怕孩子也不明白你的苦心。
(1)没完没了,习惯性把唠叨当做最擅长的教育方式孩子写作业拖拉怎么办?唠叨。孩子走路喜欢无精打采怎么办?唠叨。老师打电话来说孩子学习退步了怎么办?唠叨。孩子不讲究卫生怎么办?唠叨。孩子吃饭不专心怎么办?唠叨。孩子看电视离电视太近怎么办?唠叨。孩子自己的房间都不知道打理怎么办?唠叨。孩子简单的题目还做错怎么办?唠叨……
唠叨成为妈妈们最拿手的武器,孩子犯下一点点小错误,她们总能唠叨一个小时以上。没完没了的唠叨,容易让孩子产生厌烦的情绪,妈妈看孩子一厌烦就又变得更加生气了,继而接着使用唠叨。把唠叨当做杀手锏的妈妈,往往容易给孩子内心带来烦躁不安的感觉,我们要习惯性的少唠叨,因为你就算是唠叨上百句,上千句孩子也不一定能够听进去一句。
(2)提成年旧事,两三年、三四年前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拿出来说不得不承认,妈妈是一个记忆力超群的群体,简直堪比计算机,只要给她一个关键词,她便能立马在大脑里搜索出对应的案例。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会立马说:“你看你,永远都是这么不小心,我哪次不是好好提醒你要多加注意,你就是耳背!前年你就给我打碎了一个我当初获奖的杯子,那对我可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你倒好丝毫不长记性,一天还是那么为所欲为。还有你几岁那年也是,明明那个杯子是刚刚买来的,还特别贵,我一再叮嘱你要注意注意,你就是听不进去……”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总要在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孩子才能变得成熟稳重。而父母也不是天生就非常懂事明事理,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如果我们总是喜欢提陈年旧事来佐证孩子很差劲这一说法,不仅不能唤起孩子改正的内心,反而会让孩子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
(3)永远都在做对比,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孩子的奖状,比孩子的行为“你看看,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哪里不比你强。每次奖状比你拿得多,每次分数比你高,每次做的事情都比你懂事听话。我就没见过你这么一无是处的孩子,简直就是作孽,我咋生了你这么给笨孩子!”习惯性的把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容易戳伤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的内心变得遍体鳞伤。
很多妈妈都有恨铁不成钢的怨愤,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痴不傻,自己还费尽心思的培养,可孩子的表现依然不尽人意。在不思考自己的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合适的情况下,很多妈妈就开始打击孩子,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说事儿。殊不知,用抬高别人家的孩子的方式来打压自己的孩子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把自己跟自己的行为和成绩进行对比,只要孩子在进步,哪怕是一分也应该被认可。适当的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你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4)抬高自己,贬低爸爸或许正是因为妈妈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付出更多的原因,所以很多妈妈习惯性的在孩子面前把自己抬得老高,却总是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各种坏话。孩子也有思想,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其实有些时候爸爸也并没有妈妈嘴里说的那么不堪,不过是妈妈们被生活折磨得有些怨妇的模样了。
既然知道教育孩子是两个人的事情,妈妈就应该跟爸爸好好商量,尽量让双方都参与到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当中来。别总想着成为那个抬高自己,贬低爸爸的人。很多时候妈妈付出越多,孩子越不愿意跟自己亲近,因为妈妈说话太多容易致使孩子反感,而爸爸少言寡语,却总能在某些见解上一针见血,让孩子一听就明白,也不用遭受频繁唠叨的大罪。
(5)习惯性代劳,却换不来孩子的感恩“妈妈,你看你给我洗的衣服,怎么还有污渍,你让我怎么穿着出门?你能不能用点心,用手洗嘛,洗衣机洗不干净的!”孩子满肚子怨气的说着。妈妈有些受不了了:“嘿,我说,你这么大的人了,自己不洗衣服就算了,老娘给你洗了,你还挑三拣四,你嫌我洗的不干净,你自己去洗呀,白眼狼!”
类似的不愉快谈话,总是在很多家庭不断上演。普遍的中国家庭,妈妈总是家庭里面最勤劳的那个人,而很多时候自己的勤劳并不能换来孩子的感恩,反而遭受的会是更多的指责和追问。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本来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妈妈们太勤快之后,不仅会让自己变得更劳累,还容易让孩子变成贪于享受的那个大少爷大小姐。
——————
做妈妈是一门技术活儿,当发现自己的方式不适合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赶紧寻求更为合适的方式,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