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究竟积淀了怎样的家庭教育经验?

文 / 一飞冲天2111
2019-03-16 19:07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场所,家规家训是中华文化价值观传承的重要方面。中国人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古代,“家规”和“国法”相提并论,可见家规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家规不仅反映了家庭的基本行为规范,更是集中体现了家庭教育的经验。

中国家规家训文化历史悠久,它起源于西周,兴盛于魏晋南北朝。从古至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究竟积淀了怎样的家庭教育经验?

中国家规家训的内容丰富,传承久远,有的家庭甚至在自家严格的家规家训的规范下,成为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族。历史上的“江南第一家”的“郑氏义门”沿袭900多年,江南钱氏是沿袭千年的名门望族。钱氏一族,自五代十国开始立家训,历代人才辈出,如宋末画家钱选,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诗人钱谦益,清代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近现代钱崇澍、钱穆、钱玄同、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永健、钱其琛、钱正英、钱复、钱基博、钱文忠等均系钱门。仅近现代,钱氏家族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二名外交家、三名科学家、四名国学大师、五名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名两院院士。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究竟积淀了怎样的家庭教育经验?

钱学森

自古以来,世人都很爱惜子孙,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孙后代。但有识之士眼光更独特,只有他们才知道,只留下物质财产是徒劳的,只有留下优秀的文化教养,才能让自己的后代一代更比一代强。“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在传统的家规家训中,主要强调了以下家庭教育的经验。

第一,品行端正,忠义传家。在大量的家规家训中,首先强调的都是要教育好族人及子孙,要重品行,做好人。比如,福建莆田的《周氏家训》就强调要像周敦颐一样,淡泊名利,为官刚正清廉。还有的家训强调要讲信义,敢担当,忠于职守不懈怠。比如,岳飞的“北掳未灭,何以家为”。

第二,耕读结合,以勤治家,以学兴家,以俭持家,弘扬好门风。《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强调的是以勤治家;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的是以学兴家,倡导好学家风;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谈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强调的是以俭持家,传承节俭本色。

第三,明礼知耻,礼让做人。《温氏母训》就告诫子孙后辈,一定要不近娼妓、赌棍、酒鬼等有不良嗜好之人。“江南第一家”的“郑氏义门”的《郑氏规范》的“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指的是要和善对待相邻,宁愿容忍别人,也不要让别人容忍我。它强调一定要善待他人,不论贵贱。

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究竟积淀了怎样的家庭教育经验?

朱子家训

中国传统的家规家训,规范了家庭成员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家庭生活更有秩序,更加融洽,让子孙后代发展的更好。正是由于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一直追求积极向上向善好学的精神,才使得中国古代社会里形成了更多的正能量,延续了家族兴盛的历史。今天,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家规家训的有益内容,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让后世子孙一代更比一代强,让中华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