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这些行为时 他(她)可能是在准备自杀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每40秒就有一个人走上绝路。2018年9月10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同行,预防自杀”。
预防自杀需要包括家人、朋友、社区成员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参与。9月6日,在“社区心理健康守门人”培训项目启动仪式上,健康界对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进行采访。杨甫德表示,近期接连发生的几起自杀事件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很有可能产生示范效应,非常不利于有自杀倾向人士情绪向好的方向扭转,建议大家不要对自杀者遗书、跳崖视频等内容进行传播。
杨甫德
当有人出现这几种情况 就要警惕自杀发生
近两个月以来,国内发生至少三起引发各界关注的自杀事件。华山一男子跳崖、德阳安医生被人肉搜索后服药自杀、女孩在峨眉山山顶纵身一跃。连续发生的自杀事件,无疑增加了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
杨甫德表示,大部分自杀者都存在心理问题,50%-70%的自杀者在实施自杀前处于抑郁状态,一个严重的负面事件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且在自杀前的一段时间,早已从细微处暴露出准备永别的状态,比如:持续两周或两周以上情绪不好,闷闷不乐;过去积极乐观,突然开始出现“活着没意思”“未来没希望”的言语;做事消极,甚至连吃饭都觉得是浪费时间;过去懒散,但突然把周围收拾得井井有条,像在“尽好最后的责任”;对周围人有类似遗嘱式的提醒,比如说“以后我不在了,你要……”
无论是行为线索,还是言语上的变化,只要加以干预,就可能挽救一个即将走上绝路的人。杨甫德特意强调,当下网络发达,在社交媒体上盛传的自杀者遗书、跳崖视频都是很不利于人们心理健康的内容,对其他有自杀倾向者起到了不好的作用,建议大家不要进行转发。
抑郁症不是“想不开” 光靠自己“扛不过去”
曾经主演《打狗棍》、《铁梨花》等电视剧的演员杨志刚在现场坦言,自己九年前曾被抑郁症折磨,尽管如今已经康复,但回想起病情发作时的状态,仍然心有余悸。
杨志刚
“那是一种‘只有死了才是最好的解脱’的感觉,如果不是来到回龙观医院及时接受治疗,我想我早已先人而去。”杨志刚说,社会上很多人对抑郁症并不了解,认为这是“小心眼、想不开”,但其实这就是一种疾病。
从专业角度讲,抑郁症也并非单纯心理问题,而是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器质性疾病。“抑郁症人均患病率在4%-8%左右,它的发生有很多因素,比如有生物学因素,压力也是导致抑郁症的外界因素,同时还有自身的性格特征、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原因。”杨甫德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一生当中的某个阶段出现抑郁。
抑郁症患者总觉得自己“忍一忍、扛一扛”就过去了,但现实中大部分患者无法靠一己之力对抗抑郁症,只有接受正规治疗才可以恢复健康。杨甫德表示,抑郁症是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用药物等手段进行治疗,80%左右的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甚至治愈。
回龙观医院启动“社区心理健康守门人”项目首批计划培训60人
预防自杀需要包括家人、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基层能否当好“守门人”,对有自杀倾向的人及时悬崖勒马起到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社区能在危机情形下提供帮助,和自杀未遂者保持定期接触,可以为易感个体提供社会支持,与病耻感做斗争,并为那些有亲友自杀死亡的居丧者提供长期持久的支持等。通过建立和增强人们的社交联络与应对困难的能力,有助于保护社区中的易感个体远离心理危机。
为了降低社区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水平,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同时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计划在回龙观和天通苑两大社区设立“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培养一批社区心理危机预防骨干队伍暨“社区心理健康守门人”,首批计划培养约60人。
项目将通过对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心理危机高危人群及易感个体等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社区心理健康的“守门人”。他们的职责是识别可能存在高危心理危机者,确定风险等级并将高危个体转至专业机构接受治疗,从而降低社区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率。目前,该培训项目计划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全年开展5次,培训形式包括理论授课、案例讲解、技术实操演练、热线接线观摩等多种互动体验形式。
“心态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心理健康问题又与心态和性格密切相关,重视心理健康,就是对生命的重视。”杨甫德呼吁,社会各界要消除对抑郁症患者的偏见,并给予他们更多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