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15周年,邀你赴一场大健康的盛宴
开篇的话
2018年8月5日,生命时报创刊15周年。
创刊伊始,尽管名不见经传,生命时报却依然幸运地得到了许多专家的信任和支持。回顾15年的成长历程,一流的专家是我们最大的宝库,忠实的读者是我们最强的动力,人民的健康是我们唯一关心的话题。
今天,我们专访15位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和他们一起回顾过去、畅想未来。医学科普道长且阻,但我们会秉承“心怀良知、科学为上、传播健康、为善最乐”的初心宗旨,继续在健康传播路上砥砺前行。
从抗击“非典”到健康中国
医学是预防和治疗人类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延长寿命并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活动。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科学理论或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将产生心的医学认识,推动医学新技术、新装备、新药品的发展,增加人类医学救治和医疗服务的能力,是促进全面健康的强大动力。
2003年创刊以来,生命时报就紧跟医学发展脉搏,记录下我国在基础科学、新药研发、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并在各个专业版面向读者介绍治疗疾病的新技术、新疗法,为医学创新、应用和读者知晓度间架起信息传播的桥梁。
创新是医疗发展的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 詹启敏
2003年的“非典事件”给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秩序造成了很大影响, 社会弥漫着恐慌情绪,国际交往受到严重阻碍。詹启敏认为,“非典”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医学科技发展滞后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足,导致我们在“非典”发生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手段对“非典”的流行进行溯源,甚至不清楚病原体是什么。因此缺乏应对诊断和治疗手段。
可喜的是,2003年以来,中国医疗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基础性研究和临床技术创新领域、新药研发领域、医疗装备方面、人才建设方面都获得了诸多发展。虽然这背后还隐藏着诸多短板,但我们有能力将其一一克服。在我国医学事业发展中,科技创新是关键环节,通过完善相应政策来鼓励原创性工作,更好地发挥医学科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营造鼓励和支持创新环境,都是我们接下来的重要任务。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健康,是重大民生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但其充满艰巨性。
今年是我国新医改推进的第十年,生命时报对医改的报道也持续了近十年。“两票制”“医联体”“家庭医生”“取消药品加成”“分级诊疗”“医药控费”等医改新政,通过“医改进行时”“专家谈医改”等栏目,借由医院院长、医改专家之口,对经验、成绩、不足进行了梳理、探讨,权威、科学地记录中国医改之路。
医改,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著名医改专家 魏子檸
2003~2018年,是中国医改转换阶段、不断深化的15年,取得了阶段性改革成效,“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魏子檸说,建国以来,我国医改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78年;1979~2009年;2009年至今。2003年至今的15年间,横跨第二和第三阶段,两阶段对比效果明显。
但是,医改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医改又难上加难。未来15年,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点人群慢病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药品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的一件大事,名副其实的药品质量和合理的药品价格是百姓的迫切要求。从“药价何时能降”到“怎么用药才安全”,药品的话题总能牵动老百姓的神经。
15年来,生命时报始终关注与药品药价相关的政策、热点、争议等问题,及时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进行解读。“常备药箱”版面还与中国药学会、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合作“专家谈药”“民族良药”“药名趣闻”等栏目,为读者科普有用、有趣的用药知识。
中国药步入“仿创结合”模式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主任 史录文
十几年来,我国医药工业整体趋向良好。史录文说:“从医保目录改革推进,到立项重大新药创新项目,国家在药品领域确实做了很多,目前看来成果初显。”
“重大新药创制”,让医药行业发展迅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医药行业影响深远;多措并举,推进药价合理……这一切都表明,中国药已经步入“仿创结合”的新模式。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公共卫生是关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包含对重大疾病的预防、监控和医治;食品、药品、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督管制,以及对相关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等。2003年暴发的“非典”和随后在亚洲部分国家发生的禽流感疫情给全球带来巨大影响,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生命时报在抗击“非典”期间应运而生,一直紧追公共卫生热点,探究事件始末,解答公众疑惑,为“健康中国2030”中“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这一目标不懈努力。
公共卫生管事更要管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曾光
公共卫生概念进入公众视野,大多是从2003年“非典”开始,国人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对整个社会的冲击。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起步于建国后,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取得进步,“非典”发生于公共卫生事业陷入低谷时。亲历“非典”防控过程的曾光,见证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变化。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飞跃式提高,但与之伴随的是食物高热量、体力活动少、睡眠不足、心理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各种慢性代谢病也相应增加。慢性病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要实现慢病防控目标,必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生命时报在这15年里,始终关注国人慢性病问题,与权威专家、医院、机构合作,打造“保护心脑”“控糖有道”“肿瘤防治”等专业版面,开设“名家话血糖”“血脂那些事”等重头栏目,为大众普及最权威、靠谱的疾病防治信息。
慢病防控,首先要有宜居环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原主任 王临虹
21世纪初以来,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目前的76.5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明显下降,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些成绩离不开国家医疗投入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疾病负担已由之前的传染病、营养缺乏性疾病转为慢性病。
王临虹表示,我国慢性病防控起步较晚,尽管这十几年慢性病防控工作稳步推进,但依然存在重治疗轻预防、预防与治疗结合不佳、健康教育普及力度不够、百姓对疾病知晓率低、不健康生活方式极为普遍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我国古代就有“上医治未病”的说法,认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预防疾病的人。现在,国人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但由于知识匮乏和健康资讯混乱,盲目用药、乱补营养品、过度节食减肥等乱象横生。为了向更多民众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生命时报一直以心怀良知、科学为上作为宗旨,所有内容必须经过专家、学者的严格把关才能呈现在大众眼前。
多年来,“健康管理”“谣言与真相”“健康大讲堂”“健康素养66条”“三减三健”等版面、栏目,以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并向谣言、谎言开战,帮助读者规避疾病风险,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为企业、社区,乃至政府的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李长宁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问题,把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凸显党和国家对保护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李长宁表示,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健康中国建设13个主要指标之一。
尽管我国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面临很多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健康传播迈进“朋友圈”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 苏婧
虽然健康传播的概念近些年才为人所重视,但苏婧说,健康传播活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到现在为止,已演进至4.0时代。”
从抗击“非典”到“健康中国”,我们的政府已经做好了大健康事业的顶层设计,剩下就是各种配套得跟上。苏婧认为,应对时代变化,健康传播的方式方法也要随之改变。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在治病防病、养生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传统医药”到“养生保健”,再到“中医养生”,从创刊之日起,生命时报对中医药及中医大家的报道从未停止。
15年来,我们为中医正名,介绍中药知识,推广传统疗法,收集民间妙方,将名老中医们的养生心得分享给几十万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医院良好互动,和国医大师们成为朋友,为的就是让传统医药造福更多百姓。未来,我们会继续发力,带着创新的思维助力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有位”更要“有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 刘清泉
从2003年“非典”肆虐,到如今“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15年来,中国卫生事业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刘清泉说,中医药作为我国医疗的重要部分,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目前,在国家建立的应对传染病重大项目中,中医药地位凸显,临床体系建设已见规模。中医药近年来问题与发展并存,刘清泉表示,中医药从业人员应有理性的态度,并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从现象到本质,深层地研究、发展中医药。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健康中国,营养先行。在生命时报的所有版面中,“吃出健康”一直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版面,也是互动性最强的版面。很高兴,通过这些年的不间断报道,这个版改变了很多人的营养理念和餐桌生活,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开始注重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
如今,少油少盐、少荤多素、粗细搭配、能量平衡、注意食品安全、学看营养标签等等,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接下来,我们会继续紧跟食品营养热点,用更接地气、更新理念的营养知识指导大家生活。
国民营养要加大科研投入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杨月欣
2002~2003年,我国健康领域发生了很多大事,国人的健康意识渐渐被唤醒。“对营养领域来说,这段时间也特别重要。”杨月欣说:“为了解中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2002年,我国首次将营养与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作为一个综合项目开展。十几年来,我们非常直观地看到了营养领域的进步。”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肿瘤让人谈之色变,面对恶性杀手,生命时报一直在传播防癌治癌的道路上奋进,用最专业的声音、最朴实的话语解读百姓最关心的事。从“肿瘤月话”到“攻癌前线”栏目,从预防到治疗,自创刊之日起,生命时报对话最权威的专家,与医院形成紧密联系,关注最前沿抗癌资讯,帮老百姓区别防癌误区,躲开抗癌陷阱。
未来,我们会继续跟进最新研究、最受关注的话题,用权威、专业的声音指导大家防治肿瘤。肿瘤未攻克,生命永不止。
肿瘤防治,利好政策不断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顾晋
15年来,国家在肿瘤登记、危险因素控制、癌症早诊早治、规范诊疗等方面持续加强投入,取得积极进展。顾晋说,中国的年龄标准化肿瘤发病率近年来处于一位数的增长态势。具体而言,中国肿瘤防治事业有三大亮点:癌症发病等级范围广、多领域有突破、利好政策不断。
顾晋说,如果广大基层医生对癌症的诊疗都复合规范,那我国的肿瘤治愈率就能得到明显提高。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命时报从最初的“家居环境”到“生态健康”,从“生活垃圾如何分类”到“生态上的难题”,我们一直在探索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相处模式。与权威环保机构联合推出系列报道,打响家园保卫战;为了解环境最真实的情况,记者多次奔赴一线实地探访,拿回最真实的材料。其中“流泪的母亲河”栏目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关注环境,是我们在为生命呐喊。
环境治理瞄准四大结构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彭应登
论及健康,环境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在所有环境因素中,大气又是最牵动人心的一项。彭应登说,从“非典”到如今,15年来,我们的空气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是空前的。特别是近5年来,其向好变化更是肉眼可见。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2003年发生的“非典”事件,不仅让感染者的身体受到伤害,更让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慌的情绪之中。而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一次震碎了国人的心。这些举国悲痛的灾难性事件让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危机干预等名词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认识逐渐增加。
生命时报在这15年里始终关注国人心理健康问题,追踪热点事件、解答公众心理困惑,为“健康中国2030”中“提高心理健康”的目标做着自己的努力。
心理健康事关社会文明
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 杨甫德
个人的全面健康、社会的文明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心理的完好状态。杨甫德认为,这十几年来,从国家重视程度,到老百姓的认知和接纳程度,再到整个医疗服务质量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不过,精神卫生领域仍存在受重视程度不足、医疗服务资源紧缺、精神障碍识别率治疗率偏低等问题。杨甫德希望,未来心理健康能真正融入到各个政策制定和大医学中,让精神卫生从“幕后”走向“台前”。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运动是最佳的良药。合理运动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之一。这些年来,健身热浪席卷全国。从慢病患者的运动处方,到全民健身指南的推广,生命时报将运动健身理念、科学运动知识、运动防病指导的普及贯穿于每一篇稿件中,内容详实具体,形式新颖活泼,成为每一位读者的运动“说明书”。
运动要落实“六个身边”工程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孟亚峥
如今,全民运动热情高涨,中老年人在广场上翩翩起舞,青年人在健身房挥汗如雨,孩子们在小区健身处追逐嬉戏。孟亚峥表示,从21世纪初至今,全民运动方式、运动热情、运动认同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目前,运动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群众健身需求远未满足、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运动损伤高发等。下一步要形成部门合作机制,推广运动处方,通过科学健身指导使广大群众少得病、晚得病、不得病。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美好梦想。这些年,我国已初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生命时报自创刊之日起就着力打造老年人最喜爱的健康科普报纸,用独家权威的报道来维护老年人的权益、指导老人健康生活,并联合健康养老界的资深学者,为保障国人的快乐养老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养老要应对“慢备快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陆杰华
“从2000年开始,国家加强对老龄事业的规划,全方位关注老龄的工作。到2012年的这段时间,是老龄政策体系初见端倪的时期。”陆杰华说。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思维观念从“看到问题再去补救”,转变为整体性地应对老龄化,养老政策体系逐渐完善。陆杰华说,肯定成绩的同时,要认识到,我国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我国是人口大国,13亿多人口中,妇女和儿童约占2/3。母婴健康是人类健康的源头,15年来,生命时报关注过婴童食品、早教等社会话题,也致力于婴幼儿身心健康、孕产妇护理、女性高发疾病等领域的报道,成为每位为人父母者的“育儿宝典”和女性的“保健手册”。
母婴健康是健康中国的基石
第三军医大学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中心主任 李力
近年来,我国妇幼健康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求,也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
李力说,上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的长期努力。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本期编辑:刘畅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