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儿童教育上需要重点了解的一个心理学规律“超限效应”

文 / 成长的烦恼
2017-07-04 15:28

每个家长都遇到过这种类似情况:

每天起床妈妈都要催十遍八遍:“快点起床!快点!你怎么这么磨蹭啊!”;每天吃饭,妈妈都要叫个好几遍,催着赶紧坐下吃饭。孩子为什么每次都是催呢?而且孩子还不耐烦,嫌妈妈一遍遍催。

有一个心理学概念能还好的解释这种情况,那就是超限效应。

什么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个词最初是从“马克 吐温听牧师演讲”而来。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家长在儿童教育上需要重点了解的一个心理学规律“超限效应”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当牧师给予的刺激较少时,听众还能够很好的接收。但当刺激越来越多,超过听众的限度时,就会对牧师所倡导的行为进行排斥。

超限效应的启示

1、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就象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2、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 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3、没能注意“度”的把握;4、没有换位思考。

超限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

超限效应反映在心理变化上,是传播者对受众的不信任。一开始传播者讲的可以视作告知或警告,而如果受众已经完全了解并接受传播者的理念后,传播者如果还继续施放重复刺激,则显示的内在心理是传播者对受众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但还要求受众去做的心理就容易激起受众的逆反心理。

那么,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同一件事情,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批评,唠叨,这样,给孩子的心理暗示便是家长不信任孩子能改掉错误,所以家长便想通过不断重复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而对于孩子,这种不信任产生的结果便是逆反心理。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孩子会由最初的内疚变为厌烦,产生“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家长在儿童教育上需要重点了解的一个心理学规律“超限效应”

如何在教育孩子中规避超限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因为有超限效应我们就不能重复了,而事实上确实孩子自律能力普遍不强,需要我们加强刺激,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既能规避超限效应,又能达到加强孩子刺激的作用?

1、适当的重复。

每个人的超限效应的阈值是不一样的。有的重复一遍就可能激起孩子的逆反,有的可能重复多遍才能激起孩子的逆反。这个需要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掌握。同时事情的重要程度也能影响人的相应阈值,简单的事阈值低,而复杂重要的事,人对其的阈值就要高。

2、刺激的形式多样化。

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有效避免超限效应。比如说起床,我们可以设定闹钟叫第一遍,如果还没起,家长再叫第二遍,如果还没起可以再用吃饭为借口叫第三遍。

3、相信孩子,获得孩子自己承诺

当家长告知孩子某件事后,可以问“清楚了吗,复述下”,“可不可以做到”,如果孩子能清晰陈述,并对家长做出了承诺,那么家长完全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家长只需要后期监督

-------------------------------------------点击关注,每日分享更多原创育儿心得,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