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能给孩子心中种一颗精神的种子
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与先天性有关,也与后天的教育有关。先天的性格特质是很难去改变的,只有后天教育不当造成的性格问题,也许才可以慢慢去改变。
比如,有些孩子先天就文静,做事慢调斯文,你非得让他成为一个风风火火,敢拼敢冲,做事果断的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有的女孩子先天就有男孩子的性格特质,爱疯,爱玩,做事大大咧咧,就连穿戴也喜欢男孩子的风格,你非得让她安静,温柔,说话做事像个女孩子,这也是很难办到的。
其实,性格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够帮孩子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的发展方向。用哲学观点来讲,人一生的幸福指数,除了客观条件影响之外,很多情况下都取决于自己的性格与所从事职业的匹配度。这就好比让陈景润先生去当官,或经商,他一定是痛苦的。因为,他的表达能力很差,沟通能力更差,甚至连生活能力都很差。然而,让他去搞数学研究,他则是充实幸福的。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却有意无意的去设计孩子的现在和未来,而常常忽略了兴趣和适合度。因此上,也就有了很多很多的不如意。
无论我们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我们都得接受。既然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就要接受他的现在和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现在和将来,作为父母都尽最大努力去培育他。
幸福没有标准,陪伴也许就是一种幸福。
有的孩子天资聪慧,活泼开朗,能说会道,能歌善舞,做事认真,听话懂事,学习自觉,成绩优异,父母当然会因有这样的孩子而自豪幸福。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会有这样的孩子。大部分孩子的真实情况往往与父母的期待有很大的差距。那么,这样的家庭就不会有幸福吗?当然也不是。这就看你怎么这个问题。即使我们的孩子各方面都平平一般,但我们尽了做父母的责任,全心的爱他们,与孩子之间建立了牢固和谐的亲情关系,相互尊重,又互相信任,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不祈求他有多么的优秀,但希望他们的一生能平安幸福。对于我们的爱和关注,我们的教育引导,孩子能理解,能懂,这些就足够了。难道,这不是一种幸福吗?
孩子与孩子是不一样的,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像同一个级别的运动员之间存在差异是一样的。有时候孩子做不到,真的不是态度的问题,而是能力不足。即使有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我们也必须承认,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只要方法得当,时机得当,环境适宜,每个孩子的潜能一定程度上都是能被激发的。至于,能激发到什么程度,他们的将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那还要靠后天的坚持和培育。我和妻子一直以为我的孩子表达能力并不好,特别是在公众场合很羞涩,不善于表现自己,甚至在课堂上都很少举手发言。但当有一天,他能把《绿野仙踪》整本书口述下来,特别是对话部分,他几乎用了原文中的原句时候,妻子整个都傻眼了。她说她真的没有发现,原来儿子的表达能力这么的好,记忆力更是了得。其实,这样的潜能他一直都有,只是比较零碎散乱,没有被完全激发。比如,他常常能把读过的书中某些情节绘声绘色的讲述出来,且能用大量原文中的句子和词,他能冷不丁的解释一些并不符合他年龄段的自然科学现象,能操作一些简单的光、磁、电、热实验。他能记住书中许许多多难记的外国人的名字和性格特征,他能在3分钟之内背诵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或者在5分钟之内背过英语书上的简单对话等等。这一切,只是我们家长的并没有太在意而已,只是觉得他记忆力很好。其实,他不只是记忆力好,而是语言感悟能力很好。他之所以现在能把整本书的主要情节复述下来,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激发的状态。因为他这时候的身心是完全放松的,环境氛围是宽松的,他是自主自发自愿而为的。假如是你强令他去做的,也许他根本就做不到。我知道,这样的激发起才只是刚起步,后面要走的路还很长,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得慢慢来,真急不得。
我觉得孩子小,天天给他讲大道理意义并不大。大道理听多了,他会司空见惯,充耳不闻,甚至是反感。他们的成长是需要具体帮助的。不需要空谈方法,一切教育方法都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景而已,一切教育成效都是在做一件一件具体的小事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坚持才慢慢产生的。
我不相信教育的拯救功能,有时候面对特殊孩子,特殊的问题,特殊的境况,教育真的苍白无力。我也不相信教育效果能立竿见影。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用漫长的时间去检验。我的育子历程中有很多缺憾,而且有些缺憾在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比如,由于我的家教缘故造成的孩子性格中某些问题,现在要想改变,不仅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更需要各方面的外在作用力。尽管经过努力,目前也有一点成效,但距离完全转变还差了十万八千里。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更长。
比如,我的孩子他对书的兴趣,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其他事物的兴趣。每天都要读,读得很投入,阅读量很大。他刚上小学三年级,阅读总量已经超过了200万字。但目前来看,阅读也并没有给他带什么特别的能力,他各方面的表现还很一般,资质平平,表现平平,成绩平平,也没有什么特长才艺。但我相信,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必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富,只是需要用漫长的时间去检验。比如,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就觉得需要给他打一个古典文化的底子,于是就陪他背诵古诗词,特别是我带他上学后,每天早上必背一首诗,这已是习惯成自然的事了,他也并不反感,反而很乐意接受。现在,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学校配发的经典诵读篇目,很多他早就背过,但这些也并没有立刻就显现在他的表现和成绩中。尽管我和孩子都做好了长期坚持的准备,但教育是一个慢工程,是一个缓慢的育智育心得过程。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才会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显现出效果。
有人说:“中国教育到了最疯狂的阶段,中国的家长也跟着疯了。”所以,今天有太多太的现象可以说明,迷茫的家长更加看重的是“抢跑”。那么,“抢跑”就一定能最终取胜吗?八百一千米是第一名就一定最终是冠军吗?尽管如此,但许许多家长仍然在拼命的“抢跑”。孩子出生后,家长对他们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外交家、企业家、明星…….,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豁达、彬彬有礼、风趣幽默、举止文雅等等,我们最接受不了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普通人。但现实很残酷,我们的理想未来实现的可能性真的很小很小。大多数孩子的将来只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现实。
有人说:“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家长和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孩子逐步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责任,去掉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因此上,我要说孩子的将来怎么样,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真的无法设计,更无法代替。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培育他们身上的精神“种子”。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