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 第87期 揭秘强大而危险的直觉《迈尔斯直觉心理学》中
第87期
作为一名研究型心理学家与心理科学的传播者,戴维·迈尔斯一直在思考主观现实与客观现实、感觉与事实、直觉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他倾向于对不请自来的预感、富有创意的点子以及神灵的启示报以欢迎的态度。
本文约5900字,预计阅读时间 15 分钟。点击“阅读原文”或下载“喜刚读书会APP” 观看视频。
与之类似,在阅读这句话时,你觉察不到屁股下面的椅子、挤压着脚的鞋子或者处于你视线上的鼻子,然而它们都在那里。人类是直觉动物还是理性动物,这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在严肃的心理学中,还是在流行心理学中,直觉都是一个活跃的角色。
在意识之外,我们的大脑以一种无法言说的方式加工着数量庞大的信息。在永远处于活跃状态的大脑中,许多活动流并行着,自动地发挥功能,形成内隐记忆,只是偶尔才冒出表面,表现为有意识的言语。这种无意识的加工被称为“简化思维”,它只需正规思维的努力的四分之一就够了。
实际上心理学家们认为我们有两种认知方式:
一种是经验性的方式
另一种是理性的方式
他认为其中一种是直觉性的、自动的、非言语的,另一种是分析性的、理性的、言语的。
它们之间的其他区别是:
经验性认知
迅速——引发即时行为
情绪化——迎合令人感觉良好的事物。
起中介作用的是过去经验形成的氛围
不证自明——“经历过就是真的”
泛化——有利于形成刻板印象
理性认知
缓慢——引发延迟的行为
逻辑性——基于可感知的事物
起中介作用的是有意识的评估
用逻辑和证据证明
分化——不鼓励过度泛化
从理性上讲,我们知道坐飞机比开车更安全,但从情感和体验上看,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感觉。
从理性和审慎的角度上讲,我们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种族的成员,然而社会直觉可能会将我们导向不同的方向,迅速产生社会直觉。
仅仅是某人行为的“微末片段”就能透露出很多信息。
有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让13名大学的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并进行录像。
研究者从教学录像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处各截取10秒钟的片段,然后让观察者观看这些片段,并对每位教师的自信程度、活跃性、热情度等特征进行评分。
令人吃惊的是,基于这30秒教学录像做出的行为评分可以很好地预测出在学期末时学生们对这些老师的平均打分。甚至观察更短的片段,即3个两秒钟的片段,由此得出的评分与学生们的评价之间的相关性仍然达到了0.72(这么高的相关系数可以解释学期末的评估中学生之间一半的变化性)。一些人瞬间形成的第一印象有效地预测了其他人持久的印象。
这种知觉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古老的生物智慧。
当在森林里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人们必须立即做出评估:这个人是朋友还是敌人?那些能够准确看透他人的人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养育后代。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如今的人类能够瞥一眼面部表情,就知道那个人在生气、难过、害怕还是高兴。
令人惊叹的是,不仅一段关系最初的10秒钟能够透露出很多信息,而且我们读懂非语言信号的能力是跨文化存在的,笑脸在全世界都代表快乐,而任何文化都不会用皱眉头来表达快乐。
另外,当中国人尝试通过照片来猜测美国人的外向性与亲和性时,他们的判断通常相当一致而准确;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照片也能做出同样的直觉性判断。快速的社会直觉中蕴含着很多对我们有用的信息。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该不该听从身体传达的信号?
对大多数人来说,情绪就在那里,我们视其为理所当然。但是“那里”是哪里呢?毫无疑问,你肯定能回想起有那么几次,在有时间进行有意识的诠释或思考之前,你便对某种情况做出了情绪化的反应。
你为什么会那样做?因为情感劫持思维比思维管理情感更容易。当皮层对威胁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后,思维才接管了控制权。
在森林里,树叶的沙沙声让我们远远地跳开,让皮层有时间来确定这声音是捕食者弄出来的,还是只是风吹树叶发出来的。我们的有些情绪反应显然没有经过审慎的思考。心灵并不总受制于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