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拖延的孩子,只有爱培养“磨叽娃”的爸妈
01
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为它不会再长出来了,但实际上它的根蒂埋藏得很深,很快又蔓延滋生。
拖延如影随形的伴随着孩子做每件事情,不管是起床、洗漱、吃饭还是写作业,家长都免不了使出喊、骂、吼的必杀技。
拖延症不是现代病,36年前,加拿大著名导演Richard Condie的动画《Getting Started》中就能看到重度拖延症患者的身影:
明明有一件必须要干的正事儿,但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撒泡尿,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发呆,总之听到最多的就是孩子们亘古不变的口头禅——等一下!
02
拖延自古以来就是个问题,埃及有两个词都可以翻译成“拖延”,这两个词都跟生存有关。
其中一个词暗指拖延是一个有用的习惯,可以避免不必要做的工作,和因冲动而牺牲的精力,从而达到保存能量的目的。
另一个词则暗指拖延是一个有害的习惯,是在完成一件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完成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懒惰,比如在尼罗河洪水周期的合适时间里没有去耕作土地。
孩子之所以会变得拖拖拉拉,并非因为在某个时刻受到创伤而留下阴影,其实都是平常的家庭生活经验进入他们奇怪的思维逻辑所致。
1、 父母自身拖延
英国散文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说:“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心灵之中。”
身为父母习惯性的做某件事情,在潜移默化之下,让孩子也养成了拖延的习惯。
例如,为了让孩子知道父母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满足孩子要求,父母会在孩子提出要求是说:
“现在不行,等一下。”
“我正在帮弟弟洗澡,没办法停下来给你讲故事,你必须等一下。”
“妈妈现在很忙,不能陪你画画了,晚一点再陪你。”
有些孩子会为了期待得到满足心甘情愿的等一会;而有些孩子则学会了:以后我遇到不想做的事情我也要让事情“等一下”。
再想象一下,6岁的姐姐被妈妈要求收拾屋子,而4岁的弟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坐在沙发上啃着零食看着电视。
最后6岁的姐姐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可能有的孩子会觉得没什么,但有的孩子心里就会碎碎念到:哼,我才不想收拾屋子,我也想像弟弟那样吃着零食边看电视。
你是否对孩子说过上述类似的话语呢?虽然他们心里想的幼稚决定只存在于潜意识中,但潜意识攀爬蔓延直到植入大脑深层,让拖延症有了可以生存的温床。
2、 拖延之负面关注
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操控能力,他们知道如何运用拖延的手段,让你掉入他们制造的陷阱当中。
在杂乱无章和拖拖拉拉背后,大多数拖延者其实是在害怕他们自己无法在根本上被人接受。
以做家务为例,当家长布置孩子做家务时通常不会表示感谢或者赞美,为什么要感谢和赞美呢?他们明明在做分内的事情,不是吗?
的确,有一些孩子在完成家务活之后,虽然没有得到父母的称赞,但心里仍会有一丝满足感;而有的孩子心里则会认为自己被父母忽略了,于是一再拖延工作或者什么都不做,以引起父母的关注。
可见,“负面的关注”会让孩子认为他们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从而弱化他们的正向行为,导致拖拖拉拉的形成。
3、 援助助长有恃无恐的拖延
看到孩子拖延,想要伸出援助之手,虽然看似简单且无关紧要,但却是一大隐患。
当看到孩子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拖延而产生的惨痛后果,父母总是会不忍与心碎,于是亲自上阵。
就拿写作业来说,有的看到女儿拖到最后一刻才哭哭啼啼地开始写寒假作业,只好熬夜帮女儿写作业。
一直忙到快十二点才完成,而女儿只是坐在一旁看着。
事实上,孩子在看着家长帮忙写作业的同时,心里也在想着:
“真是太棒了!只要我一直磨蹭、拖延、哭闹到最后一刻,爸爸妈妈肯定会帮我的,而且做的比我更好。”
父母伸出的援助之手,只会在无形之中教会孩子如何理所应当的拖延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并且有恃无恐地看着家长替自己上阵。
孩子很容易就能看出家长的心思,他们知道他们虽然没做作业,但父母会在唠唠叨叨、不厌其烦的提醒甚至处罚之后,亲自上手帮助自己,这只会换来孩子更加肆无忌惮的拖延与依赖。
03
如果你被孩子拖延磨蹭得黔驴技穷,那你就要开始好好反思自己是否正在用上述的方式助长孩子拖延。
其实没有爱拖延的孩子,只有爱培养“磨叽娃”的家长,家长只有用对方法,才能从孩子拖延的根头下手:
1、 制定鼓励性规则
如果你是家中掌权者,想要制定能够让孩子做事不再拖延的规则,那么要采取的第一步就是:立刻制定做家务和做作业的规则,切勿拖延。
例如:
作业写完了才能看电视、玩手机。
交代的事情完成了才可以出去找朋友玩。
如果早上花太多时间去上学,那么晚上就要早点睡觉。
放学回家后必须换下衣服、鞋子、书包等等收拾好,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把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当作交换条件,让孩子主动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这些鼓励性规则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仅鼓励孩子立刻就做,还能帮助孩子改掉拖拉的坏习惯,当然,规则必须反映出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2、 回应借口的正确方式
当孩子开始意识到,对自己行为负责与编造不实借口之间的差异时,那么家长也就帮助孩子找到战胜拖延的方法。
以下列举几个孩子借口应对实例:
借口:我没有时间做。
回应:教会孩子优先级处理事情的方式,先做最重要的事情或者最讨厌做的事情,如果时间表确实安排的太满,以至于不能做好安排的每一件事情,那就帮孩子重新安排时间表,并让孩子解释“没有时间”的原因。
借口:我忘记了。
回应:帮孩子设计一套提醒的规则,例如一份清单、一本日历、一张图表、或是一个笔记本电脑。
如果他们不想按规则行事,但能保证能按时完成任务,那就让孩子试试看,如果他们真的记得要做的事情,那值得鼓励,如果做不到,那就一定要按规则行事。
借口:我太小了,根本不会。
回应:告诉孩子:“如果你有能力把一个地方弄得乱糟糟,就有办法把它们整理干净。”两三岁的孩子可以从学习用抹布清理洒出来的牛奶开始,你也得随时准备好帮忙。
不论孩子借口是什么,只要不陷入孩子们拖延的圈套——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而是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法自己亲自动手,长此以往,孩子也就形成了不依赖家长、不拖延的习惯。
3、 巧用绝对时间
当孩子用拖拉的态度回应家长时,家长往往会陷入大声吼骂的激动情绪当中,但当你能巧妙的使用绝对时间时,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例如,吃饭时间,孩子正在看他喜欢的动画片,而你怎么叫唤都没用,其实你只要给孩子一个下台阶的机会,这种亲子对抗就可以避免。
“是啊,这只不过是你第N次看这部动画了,现在,我给你3分钟的时间,到时候我希望在餐桌上看到你。”
不论用什么方法,你都要把孩子逼到一个绝对时间上,例如:
“那么告诉我,你需要多少分钟才可以把房间清理干净,5分钟?10分钟?反正给我一个准确的时间就行了。”
这种以退为进的方式,不仅帮助孩子主动完成该做的事情,也避免了亲子间更多矛盾的产生。
04
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重要性,不能总是用莫须有的借口搪塞自己不想行动的潜意识,父母对你伸出的援助之手只是不忍心看着你受苦受罪,并不想你成为一个不能独立的“巨婴”。
世上其实没有爱拖延的孩子,只有没用正确方式纠正拖延的家长。
让孩子改正拖延,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要拿出实际行动,给孩子做好榜样,让正确的鼓励规则、回应方式以及巧用绝对时间,辅助我们帮助孩子脱离拖延症。
——————
本文为娇妈原创,首发于娇娇妈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