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自卑感及其解决方式

文 / 心理医生随缘
2017-09-11 12:36

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自卑在心理学上特指由于与合理规定标准或其他刺激物比较有差距,而产生了评价差异,进而导致的主观低落、悲伤等负面心理状态。

A.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自认为自己的能力、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以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情绪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自卑心理即是驱使人变得更优秀的力量,又是阻碍自己尝试成功的利剑。自卑情感,可通过调整认识,增强信心和给予支持而消除。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一、心理学解释

所谓合理标准,是指人们习惯与自身比较的某个标准参考(如身高标准、成绩分数线、颜值等),当人们自身条件不及此标准时,就会产生自卑情结。

所谓刺激物,是指人们比较自身的其他非标准参考对象(如某人学习优异、事业有成等),当此对象表现良好时,并且自身条件与之形成落差,就会产生负面的自卑心态。

自卑是一种“比较——评价——刺激”连锁机制所产生的结果,与此对应的有自满、自信等心理状态。

从某些方面来说,自卑的心理可以促使人们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加快对自身缺点的弥补,对自身的成长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另一方面,自卑对人们的心理是有一定危害的,它的后果是还是负面反馈的表现之一,当人们希望通过榜样或美好的事物来促使自身进步和努力时,由于比较的心理作用,人们不可避免地产生自卑情绪,反而会对这些事物产生排斥、厌恶的作用,不利于自身的进步。

二、学术研究

1910年,阿德勒把他理论的重点从真正的胜利自卑感转向“主观的自卑感”,或自卑感。这时的补偿或过度补偿都直接指向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在他建立理论的那个时期,他放弃生物学而转向研究心理学,他认为任何引起自卑感的东西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阿德勒指出,一切人在开始生活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因为儿童的生存都要完全依赖成年人。儿童与那些所依赖的强壮的成年人相比感到极其无能。这种虚弱、自卑的情感激起儿童追求力量的强烈愿望,从而克服自卑感。在阿德勒理论发展的时期,他强调攻击和力量是克服自卑感的手段。

不幸的是,或者可能主要由于阿德勒创立理论时的文化条件背景,他把权力和力量与男性等同,把虚弱和自卑与女性等同起来。

“......任何不受禁令约束的攻击、敏捷、能力、权力的形式,和任何勇敢、自由、侵犯、残暴的特质都可以看作是男性所具有的品质。而一切束缚、缺陷、懦弱、屈从、穷困和那些相类似的特质都可以看作女性品质。”(阿德勒1910/1956,第47页)

在阿德勒理论发展时期,在他看来,变成更有力量就意指为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质,因此更少地带有女性品质。他把这种追求更多的男性品质称为男性反抗。既然男性和女性都为了克服自卑感而追求是自身变得更有力量,所以他们都企图实现男性特征的文化思想。换句话说,男性和女性多致力与男性反抗。

自卑感是坏事吗?阿德勒对此矢口否认。事实上,要成其为人就意味着感到自卑。这对于一切人都是共同的,所以,他并不是懦弱或者异常的现象。实际上,这种情感是隐藏在所有个人成就后面的主要动力。一个人由于感到自卑才推动他去完成某些事业。在某人获得一项成就时候就能体验到一种短暂的成功感,但是与别人获得的成就相比较,有使他产生自卑感,这样就又激起他去争取更大的成就,由此反复有无止境。

三、正负面作用

尽管自卑感对所有积极的成长起着一种激励作用,但是它们也会导致精神病症。一个人能被自卑感弄得心灰意冷,以至达到万念俱灭,百事皆休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是一种阻碍因素而不是以一种激励因素对积极的现实发挥作用的。这样的人被认为存有自卑情结。按照阿德勒的理论,一切人都会感受到自卑感,但是在一些人身上他会引起精神病症,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却产生了对成就的需求。

自卑的人通常都会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总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长此以往,就会产生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容易对生活失去希望,严重自卑的人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

自卑感是产生自我封闭心理的根源,而且是在青少年时代埋藏的祸根。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而老师又是学生的领路人和心目中的权威。因此,父母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贬抑性的评价:如“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都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她)产生自卑感。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出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病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危害终身。

四、价值根源

人对自身的状态与素质的认知构成了自我意识,人对自身价值特性的评价就构成了自我情感。人的自我评价虽然在其形式上是对某种具体特性(如相貌、身份、气质、特长、地位等)的自我评价,但在价值本质上是对自身劳动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自我评价。由于人的劳动能力越强,其所有活动的价值率就越高,他的中值价值率就越高,那么他对于自己的评价就较高,自我情感的强度就越高,就会形成“自我感觉良好”,因此人对于劳动能力的自我评价归根到底是对其中值价值率的自我评价。[1]

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必须首先选定一个参照物,通常选定某个最亲近、最现实、具有最大利益相关性的他人或社会平均水平作为参照物,即把自身的中值价值率与他人(或社会一般人)的中值价值率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自我情感。两者的差值越大,自我情感的强度就越高,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情感的强度性在根本上取决于自我价值的强度性。

自我情感分为自卑感和自豪感两种:当自己的中值价值率小于社会的中值价值率(或比较对象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卑感;当自己的中值价值率大于社会的中值价值率(或比较对象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豪感。自卑感的极端形式就是自暴自弃,自豪感的极端形式就是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些极端的自我情感容易使人产生极端的思想或极端的行为而走向毁灭。

五、价值功能

自卑感的客观作用在于引导人主动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并自觉地服从他人的管理,虚心地听从他人的建议或忠告,努力地学习他人的长处;自豪感的客观作用在于引导人被动地等待或消极地应付与他人的合作,尽可能地要求他人服从自己的管理,千方百计地说服他人听从自己的建议或忠告。

人只有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树立正确的自我情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才能迅速有效地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例如,人要想正确选择在什么样的生产领域或消费领域与什么样的他人进行合作,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是服从他人的管理,还是请求他人服从自己的管理,行为方式是以他人为楷模,还是以自己为楷模,等等,就必须充分正确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价值特性及劳动能力。由于自我情感是以他人或社会的中值价值率为参照物,人通常只有在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他人之后,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即认识自己往往比认识他人更为复杂和困难,所以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

适当的自卑感与自豪感将有助于引导人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有利于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应该善于以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面貌正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所面临的困难,客观而准确地看待他人的能力、地位及财富,既不能因自己一时的幸运而狂妄自大,也不因自己一时的失败而悲观失望;既不能因为他人一时的落魄而低眼瞧人,也不能因为他人一时的得意而低三下四,应该使自己时刻保持不亢不卑、不骄不躁、平衡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真正做到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六、解决方法

自卑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自我否定,主要是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人,可以说这是一种性格的缺陷。主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还会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长时间的自卑,不但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也会导致生理上出现亚健康状态,具体的危害在于会使人心理上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愿与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顾影自怜,甚至自疚、自责;自卑的人,缺乏自信, 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抓不到稍纵即逝的各种机会,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等。而在生理上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

自卑并不可怕,只要你掌握了一些方法,那么完全可以克服你的自卑心理,让你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下面问渠心理网就带你一起来看一看,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1.正确认识自己

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全面辩证地看待和评价自己,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要多去发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要用理性的态度面对失败和挫折,做到大志不改,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利用自身的特点,大胆尝试,勇于拼搏。一个人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与他们进行正确的社会比较,才有助于肯定自己,才可能克服自卑感。

2.正确地归因

不能因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

3.自我鼓励

当你在干一件事之前,首先应有勇气,坚信自己能干好。但在具体施行时,应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即使你失败了,也会由于事先在心理上做了准备而不致造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导致心理失调。善于运用表扬与肯定的方法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在工作、学习、思想方面的积极表现、正确做法和细微的进步,要采取一定的方式给予及时的、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使自己受到鼓舞,增强自信心。在批评其缺点或错误时,也要适当的肯定其积极因素,做到批评中有鼓励。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应当注意,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可以使你获得成功,这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4.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

当遇到某些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不妨运用语言暗示:“别人行,我也能行。”“别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从而增强自己改变现状的信心。经常回忆因自己努力而成功了的事,或合理想象将要取得的成功,以此激发自信心。

5.学会对比

在与别人比较时,为了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应该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事比较。否则与自己悬殊太大,或者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总免不了自卑感。与人比较时要讲究“可比性”——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否则只有“人比人,气死人”。扬长避短。例如苏格拉底其貌不扬,于是在思想上痛下功夫,最后在哲学领域大放异彩。

七、如何消除

良好的个人因素对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面面俱到的优秀者、强者肯定与自卑无缘,问题是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一个强者、优秀者,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从理论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从环境及主体两个不同角度,不仅具体分析了自卑产生的根源,而且找出了克服自卑的方向。

一般情况下,成功者运用的调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认知法

就是通过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全知全能这样一种现实人生。

二、转移法

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活动中去,可通过致力于书法、绘画、写作、制作、收藏等活动,从而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的自卑阴影,缓解心理的压力和紧张。

三、领悟法

也是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医生帮助实施。其具体方法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使自卑症结经过心理分析返回意识层,让求助者领悟到:有自卑感并不意味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让过去的阴影来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使人有“顿悟”之感,从自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四、作业法

如果自卑感已经产生,自信心正在丧失,可采用作业法。方法是先寻找某件比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后便会收获一份喜悦,然后再找另一个目标。在一个时期内,尽量避免承受失败的挫折,以后随着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向较难、意义较大的目标努力,通过不断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复和巩固。一个人自信心的丧失往往是在持续失败的挫折下产生的,自信心的恢复和自卑感的消除也是从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自信恢复一分,自卑的消极体验就将减少一分。

五、补偿法

即通过努力奋斗,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有自卑感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就要设法予以补偿。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偿作用”。即是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耳聋的贝多芬,却成了划时代的“乐圣”;许多人都是在这种补偿的奋斗中成为出众的人的。

自卑就如泥潭,倘若深陷其中,就很难自拔。最后强调指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如何消除自卑感?

详细请私信咨询?

科学普及自卑感及其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