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脐带血 | 感谢创造「脐」迹的你们!
11月15日,是第四个世界脐血日。
脐带血原本是新生儿出生后,残留在脐带和胎盘中的血液,早期被当作医疗废弃物处理。直到1974年,丹麦科学家Knudtzon发现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它才变废为宝。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脐带血为大量患有危重疾病的患者带来康复契机,我们感谢医学的进步,也应该感激脐带血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面孔。正是他们,为脐带血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首例患者:抓住5%的机会
Matthew Farrow曾经是一位范可尼贫血患者,患这种病通常活不到成年。1988年,5岁的他接受了脐带血移植治疗。“我的父母带我参加治疗时,医生说成功率不到5%。”Matthew说。然而,他的父母仍然决定抓住这次救命的机会。最终,医生使用Matthew刚出生妹妹Allison的脐带血为他做了移植。移植很成功,没有发生排异反应。行业先驱:从移植医学到再生医学
Matthew案例的成功,离不开儿科专家Kurtzberg博士的治疗和护理。Kurtzberg是脐带血行业先驱,正是她和Broxmeyer博士、Gluckman医生一同参与了Matthew的脐带血移植。1993年,她又完成了世界首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在杜克大学建立了儿科移植项目。随着再生医学的蓬勃发展,Kurtzberg带领团队开展了脐带血治疗脑瘫等脑损伤疾病的临床试验。中国方案:来之不易的97%
在国内,也有这么一位女医生,20年如一日探索脐带血移植的“中国方案”,把团队带入脐带血移植技术的全球领先行列。她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学术主任孙自敏教授。在接受安徽之声记者采访时,她的同事汤宝林说:孙院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制定了我们脐血移植的预处理方案,甚至早于欧美国家,我们用这个方案将植入率提高到97%以上。
源源:国内首例自体脐血移植
源源(化名)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活泼可爱。但天有不测风云,她1岁多时不幸患上了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瘤,被称为儿童肿瘤之王。源源的病情进展很快。幸好,在源源出生时,父母把她的脐带血保存了下来。2009年4月,源源在北京儿童医院进行自体脐带血移植,移植获得成功。源源父亲不禁感慨道:“多亏源源出生时我们保存了她的脐带血,没想到真用上了!”
新应用:脐带血NK细胞
脐带血不仅有干细胞,同时也是NK细胞的重要来源。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Katayoun Rezvani博士说:“NK细胞是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最佳杀手,它们能持续在体内巡逻并识别异常细胞。”该中心一项脐带血NK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II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79%的患者获得了完全缓解或很好的部分缓解,3年无进展生存率可达52%。
我们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脐带血的临床应用大有可为。
文:Cel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