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泻怎么办?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营养不良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小儿腹泻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急,临床上主要以小儿排便次数较平时增多,每日超过3次,质地稀薄,甚至状如水样。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尤其在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大部分为细菌、病毒感染,也可由喂养不当、受凉等因素引起。
腹泻干扰正常的胃肠功能,频繁、大量腹泻可引起体内水分、电解质失衡,甚至导致死亡。反复或迁延性腹泻导致患儿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所以应及时对症治疗。主要治疗措施包括预防脱水、补充营养、补锌、其他药物治疗等。
1. 预防脱水
从患儿腹泻开始,就应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口服补液盐(ORS)或其他清洁饮用水;人工喂养儿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饮用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个月者,50ml;6个月-2岁者,100ml;2-10岁者,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2. 补充营养
母乳喂养儿继续母乳喂养,小于6个月的人工喂养患儿可继续喂配方乳,大于6个月的患儿可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日常食物,如粥、面条、稀饭、蛋、鱼末、肉末、新鲜果汁。鼓励患儿进食,如进食量少,可增加喂养次数,避免给患儿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食物。对于少数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伴有重度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的重症病例,应给予静脉营养。
3. 补锌
锌是人体内200余种酶的组成成分,对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调节起重要作用。锌对小儿肠结构与功能有重要作用,缺锌可导致肠绒毛萎缩,肠道双糖酶活性下降,而补锌能加速肠黏膜再生,提高肠道功能,缓解腹泻症状,缩短腹泻病程。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向全球推荐5岁以下急性或慢性腹泻患儿每天口服10~20毫克锌,持续10~14天。其中>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锌20毫克,<6个月的患儿,每天补充锌10mg。需要注意的是20毫克锌相当于硫酸锌100毫克,葡萄糖酸锌140毫克。
4. 其他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急性水样便腹泻在排除霍乱后,多为病毒性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常规不使用抗生素类药;黏液脓血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须应用抗生素。感染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有霍乱弧菌、志贺菌素、轮状病毒、沙门菌素、艰难梭菌、阿米巴菌、产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应用抗生素前应首先行粪便标本的细菌培养和病原体检测,以便依据分离出的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和调整抗菌药物。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 四环素类药物,如四环素、多西环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② 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③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谨慎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蒙脱石散:有助于改善腹泻病情、缩短病程。应在两餐之间,1袋倒入50毫升温水中,搅匀后服用,不可与母乳、奶粉等混在一起服用。儿童:1岁以下,每日1袋;1-2岁,每日1-2袋;2岁以上,每日2-3袋,均分三次服用。急性腹泻服用本品治疗时,首次剂量加倍。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建议隔1小时后再服用蒙脱石散;
微生态制剂:即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本类药物为活菌制剂,切勿将本品置于高温处,溶解时水温不宜超过40℃,且避免与抗菌药同服,以免影响疗效,如必须联用,二者需间隔2-4小时。市场上此类药物有培菲康、金双歧、丽珠肠乐等,使用时仔细阅读说明书,切勿将成人剂量用于小儿,必要时咨询医师或药师。
无脱水征和轻度脱水的腹泻患儿可在家庭治疗,但对病情未好转或出现下列任何一种症状的患儿须及时送医院:① 腹泻剧烈,大便次数多或腹泻量大;② 不能正常饮食;③ 频繁呕吐、无法口服给药者;④ 发热(<3个月的婴儿体温>38℃,3-36个月幼儿体温>39℃);⑤ 明显口渴,发现脱水体征,如眼窝凹陷、泪少、黏膜干燥或尿量减少等,神志改变,如易激惹、淡漠、嗜睡等;⑥ 粪便带血。
总之,腹泻是儿科的常见疾病,儿童成长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腹泻,家长应具备一定的护理及治疗常识,合理规范化治疗,为宝宝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