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生病时,该带去看哪科医生?许多家长根本不知道的科学就医!
不得不说,现在医疗系统分科愈趋专业精细,加上没有第一线基层医师(家庭医师)导航,只能由家长自行判断。但医疗的专业是一堵高墙,民众很难轻易跨越。有很多宝爸宝妈都有这样的疑惑:孩子生病时,我已经很焦急,看到那么多科别,我更加迷惘!这无疑对家长是很大的考验!
另一个难题是孩子可能还在牙牙学语、或表达不够清楚,线索薄弱的情形下,父母通常只能凭小朋友表现出来的症状求医,风险很大。譬如,小孩一有咳嗽、发烧就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只做局部治疗,减缓症状,但其实小朋友可能罹患气喘、过敏或其他胸腔、肺部疾病。长期治标不治本,轻度气喘儿可能恶化成重度气喘病患,生活质量大受影响。
儿科医师是第一线导航在茫茫医海中,如何找对医生、看对科?多位小儿科医师异口同声回答,短期来说,若不确定孩子生的是什么病,先看一般儿科,如有必要,再由他们转诊给次专科医师,减少看错科的机率。
6岁以下的小孩若受到感染,容易产生其他并发症,例如肺炎、脓胸,况且,小儿发烧不只感冒,可能是尿路感染、胸膜炎、川崎病、热性疹等,甚或白血病、淋巴瘤、红斑性狼疮!一定要全身性的来看,而非局部性的治疗,因此最好先找儿科医师。
此外,用药也是大学问。小儿用药,尤其是婴幼儿,必须依他们的体重来计算药剂量,绝对不是:大人的一半或四分之一。曾遇过小病患吃了感冒药后,全身不停微颤。有经验的一生很容易判断出,有很大的可能是由于药剂量过度导致的!果然停药后症状就消失。
除了选对医生,父母也要掌握聪明就医原则,才能获得理想的医疗服务。1、家长需要成为医生与孩子间的桥梁:仔细询问、并观察孩子不舒服的症状,并且清楚、详细的告诉医生。
聪明的家长还会做笔记,把小孩几点几分有哪些异常,在症状出现前,曾做过哪些事、吃过什么食物或药物、症状持续多久等等,记录下来,提供医生参考。
此外,不要抱着考医生的心态,隐瞒孩子的病情。有些家长会隐瞒实情,故意考医生,想看看医生的能力如何,那么我现在可以郑重的高速你,这是大错特错的心态,家长提供的线索愈完整,愈能帮助医生下正确判断。
2、多提问:对于病情有任何疑问,都要开口问。包括孩子生病的原因、如何预防、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等等。例如孩子若有气喘,要知道过敏原是什么,才能有效预防。
父母也可以做小抄,把自己的疑问一一条列,不但不会漏问问题,还能把握看诊时间,充分表达需求。
3、药物方面:美国健康照护研究与质量机构(AHRQ)建议家长,要确定每位医生知道孩子服过的药物,包括处方药、药房买的成药,以及草药或维他命等营养补充品;并且确认医生知道你孩子的用药史、体重、对药物的任何过敏或不良反应;
拿到药物时,最好询问为什么要吃这个药、该怎么吃、吃多久、可能有什么副作用、一旦有副作用该怎么办、以及孩子不可以吃什么食物、饮料,或不可从事什么活动。
4、邀请一位亲人或朋友陪伴你带孩子一同就医。
他/她最好是平时照顾小孩、或了解小孩健康情形的人,如家里的长辈或保姆。
5、就医后,持续观察、纪录:
观察孩子服药后的反应,有没有好转或恶化,对药物有无不良反应,并且纪录下来,供下次就医的参考。
6、寻求第二意见
如果同一个医生,看了两次还没好,且没有给明确的解释,建议家长换另一个医生看,寻求第二意见。
而第二个医师的专业程度,应起码不低于第一个医师。例如先在一般儿科看过病,再来就应针对诊断结果,找次专科医师看病,询问另一个专业意见。
7、充实医疗信息
几乎所有的儿科医师都认为,多读医药健康相关书刊杂志报导,搜集相关数据,是父母很重要的功课。
孩子的健康是家长一生的功课。在《用心聆听》中所言:医生有优劣,治疗效果因而有差异,因此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病人(家属)也要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去做明智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