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吃饭,个子矮,大便“羊粪蛋”,这3个方法,调理好脾胃

文 / 耳轮又健康
2019-04-23 09:27

4岁半的乐乐,平时吃的都很讲究,各种补品没落下,但与同龄孩子相比,乐乐就比较瘦,而且吃的也少。最近婆婆发现,乐乐舌苔白腻腻的,四五天才排了一次便,而且排的很痛苦,大便像“羊粪蛋”一样,干燥、恶臭,婆婆疑惑道:乐乐是不是脾胃虚、积食了!

幸好婆婆理智,有经验,开始给乐乐喝米糊,让乐乐当一阵和尚,“吃素”,忌鱼肉蛋奶,晚上还给孩子“捏背”,乐乐睡得特别想,一觉到天明,什么蹬被子、趴睡了、半夜醒来都没有,直到乐乐排便正常,大便软了下来,才放心。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孩子的脾胃先天虚弱,喂养应“讲究”,一旦积食,孩子吃进去的食物不能被脾胃运化分解,孩子肠胃津液不足,消化力削弱,引起便秘,没有消化的食物堆积肠胃发酵,产生臭气、热量,导致孩子上火、发热、口臭等。

孩子积食,会传递“求救信号”,家长不妨了解一下:

1.大便干燥,小便少而黄

孩子积食后,肠胃蠕动无力,不能及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孩子就会出现好几天不排便,大便干燥,甚至便秘的现象,而且小便少且发黄。

2. 食欲差,舌苔厚腻

胃容量是有限的,食物堆积肠胃,无力分解,自然就没有余力和空间消化容纳了,孩子就会食欲下降,厌食,伴随着口臭、舌苔厚腻,嘴唇干裂。

3. 睡觉翻来覆去,趴着睡

孩子积食,食物积滞肠胃不消化,肠胃需加班加点的“工作”,孩子肚子难受,就会翻来覆去寻找舒服的睡姿,还可能磨牙、说梦话,尤其喜欢趴着睡,这是因为趴着可以压迫腹部,增加肠胃气血,孩子才能舒服一点。

4. 平时手心热,运动后手脚冰凉

如果孩子手心经常发热、出汗多,就有可能是积食了,而脾胃是气血运化之源,孩子气血不足,蹦蹦跳跳会给心脏带来压力,本就不足的气血几乎全部用来保护心脏,四肢自然就会因为气血少而冰凉了。

孩子脾胃弱、积食,可不仅仅容易便秘、食欲差、气血不足、孩子的代谢循环、免疫系统等都会出现问题,孩子变得体质差,爱生病,身高、发育缓慢。

常做3件事,给孩子调理脾胃:

1. 常喝“双清水”——内调

孩子脾胃不好,一方面是发育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吃出来”的,也就是喂养不当,所有调理也应该内调,可以喝点双低聚乳清,促进通常调节肠胃津液,促进消化,同时增强脾脏运化营养的能力,促进孩子发育、长个。

2. 捏脊——外按

妈妈可以选择饭后1小时给孩子做,自尾骨的凹陷处,一直向上捏至孩子颈部,但是手法要轻,每次不要超过5遍,疏通孩子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3. “吃”的约束

孩子调理脾胃阶段,肉类、油炸类、零食、寒凉水果都要少摄入,尽量给孩子吃一些易消化、益脾胃的食物,例如:山药粥、粳米粥、小米糊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