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篮球,有助自闭症儿童康复
今天是世界提高对自闭症意识日。让我们行动起来,改变我们对自闭症患者的态度,承认他们的公民权利。自闭症患者有权作出按照个人意愿和喜好生活的决定。
来源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2年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做了一件事——成立国内首支自闭症篮球队(蓝色海洋俱乐部篮球队)。
通过2年活动训练,他们发现,篮球运动对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质量意义显著。
2019年4月2日是第十二个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为提升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社会参与程度、逐步融入集体,同时促进社会大众对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关注和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月31日在上海新天地NBA主题乐园举办“让蓝色延续——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自闭症日关爱活动”。
孤独症谱系障碍
也称“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及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自1943年Leo Kanner首次报道自闭症以来,自闭症的发展已经经历了70多年。
根据美国的最新监测结果,8岁儿童自闭症的患病率达到1/59。而世界范围内,自闭症的人群患病率约为1%。
目前虽然自闭症的发病病因和机制仍然未解,但已有许多国内外研究表明,运动对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保科主任徐秀教授提出,运动对于发育中的大脑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得以锻炼和保证,后期的大脑高级能力的发展才会更加高效,比如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儿童竞争意识、输赢意识和挫折意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培养和塑造同样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和手段,这对有缺陷和没缺陷的孩子同样重要。
徐秀教授
徐教授认为,篮球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活动。
对于沟通技术欠佳的自闭症儿童来说,打篮球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肢体协调性;在传球、投球等过程中还会融入很多趣味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慢慢认识到活动规则、人与人之间的规则,这种认知将会帮助他们适应其他社会生活,比如课堂。
“打篮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这些孩子。”
蓝色海洋俱乐部篮球队成立2年来,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活动。大家惊喜发现篮球运动在悄然改变着这些孩子。
有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由刚开始的拒绝、不配合到配合、以及偶尔的主动,乃至逐渐喜欢上篮球运动。篮球运动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甚至会主动地表现自己,这让家长十分欣慰。
也有家长表示最看重的是篮球运动所蕴含的团体协作、鼓励挑战的体育竞技精神。
“在篮球运动中,孩子们一遍一遍地遭遇到挫折,因为摸不清规则而苦恼崩溃、放弃,大人也一样,需要慢慢学会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将态度和能力分开,通过这项运动,可以说我们和这些孩子一样,都获得了身体和心理上的成长。”
这一切都成为了工作团队帮助患儿继续进行篮球训练的强心剂,“看着孩子们一天天的进步和成长,家长们偶尔在一旁能够放心地稍作休息和相互交流,我想一切都是值得的。”一位志愿者说道。
部分志愿者合影
徐秀教授认为,篮球运动也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也拥有运动、社交等活动的平等权利。社会不应该过多地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些孩子,而是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拥有和正常儿童一样的生活和兴趣。
同时,在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与发展,除了从医学治疗入手,更主要的是从全人发展的角度进行关注,推动患儿社会生活和关系的发展与塑造。
“但这仅靠自闭症家庭、医护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注至关重要。可惜的是,目前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依然十分有限。”
“篮球爱好者班”面向上海全市
招募适龄自闭症儿童
蓝色海洋俱乐部自2017年4月2日首次成立以来,经过2年探索和实践,在不断改进活动的同时,也成了给自闭症儿童带来舒缓不良情绪以及增加社交信心的平台。
徐秀教授表示,为提高受众面,将面向上海全市招募适龄自闭症儿童,开展“篮球爱好者班”,让以往小范围的篮球运动能够惠及更多的自闭症儿童,也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蓝色海洋俱乐部篮球活动,为自闭症儿童个体社会化过程提供更多的探索。
同时,徐秀教授也呼吁关注自闭症儿童平等拥有发展机会和享受快乐生活的权利,让社会爱心和人文关怀的光芒点亮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
本次活动也得到了聚德慈善基金会的支持。
“积沙成塔,聚德成善”, 上海聚德慈善基金会是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于2015年5月正式注册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以“得益于社会,回馈于社会,支持和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为宗旨。
聚德慈善基金会在本次纪念活动中捐助10万元,为保障自闭症儿童后续的训练及活动提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