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用制剂的使用方法
儿童正在生长发育期,一方面由于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快,吸收、排泄都比成人快;另一方面,器官和组织发育还不成熟,既抵抗力低,容易生病,又对药物反应非常敏感,用药稍有不当就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无论医师、护士、药师还是患儿家属,在使用药物时都应注意药物的剂型,以便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和保障用药安全。
一、儿童用药需注意的问题
1.注意药品说明书中的用药注意事项和儿童用药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选药不当。
2.药物剂量要准确。
3.尽量使用儿童专用剂型。
4.了解用药情况、药品不良反应、药物过敏史、变态反应性疾病史,用药时严密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反应。
5.避免滥用某些滋补品和维生素类药品。
二、正确服用口服溶液
口服溶液一般可直接服用,或溶解到适量的水中饮用。对于1岁以上的小儿应尽量鼓励自己服药,对于婴儿,可将药物用口服注射器由口角斜贴颊部滴入,顺颊部流入咽下;对于一些完全不合作的婴幼儿,需采取被动喂药法,用拇指和示指轻捏双颊,用注射器由口角斜贴颊部滴入使之吞咽。
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糖浆剂,服用时不能用水稀释,因水可降低糖浆的黏稠度,使其无法在呼吸道上形成保护膜,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三、正确使用含服片
含服给药方法只用于能合作的较大患儿。含服片可以口腔含服或舌下含服,儿童用含服片一般为口腔含服。如咽喉用含片,将含片放入患儿口中慢慢溶解,溶解后的药物随唾液咽下,作用于咽喉部位发挥局部治疗作用。
含片不可咀嚼,为了保证疗效,药物溶解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要吃东西或喝水。
四、正确使用含漱液
含漱液只适用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在护理人员或家长帮助下使用。婴幼儿配合能力差,易将含漱液咽下,因此不适宜。
含漱液使用时,应让患儿先刷牙或用清水漱口,然后用适量含漱液在口腔内含漱2~5分钟,通过鼓腮、舌的运动等让含漱液到达口腔的每一个角落,使药物与口腔黏膜充分接触。
五、正确使用外用制剂
小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角质层发育差,故接触外用药时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能力。因此,在小儿使用外用药物时,为避免皮肤损伤和吸收中毒,应注意一般不宜使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以免使皮肤发生水疱、脱皮或腐蚀;不宜大面积、长期使用外用短效、中效皮质激素制剂,可与其他类外用药交替、联合使用,以免局部吸收出现激素的副作用;局部涂药面积不可过大,浓度不宜太高。
六、正确使用散剂
散剂有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内服散剂较适用于小儿,便于调整剂量,以消化道用药为多,服用时应加适量水润湿或制成稀糊状后服用,以便起到保护消化道黏膜的作用,如蒙脱石散剂。
外用散剂可以起到保护、吸收分泌物、促进凝血和愈合的作用,一般直接撒布在患处即可。
七、正确使用栓剂
儿童用栓剂主要为肛门栓。
肛门栓的使用方法是:为了使药物在体内能保留足够的时间,在使用栓剂前应尽量将大小便排干净。洗净肛门,侧躺或采取适当体位,弯曲双膝,用拇指和示指拈出一枚栓剂,将栓剂尖端向内用中指将栓剂缓慢推入距肛门2cm处。肛门栓通过直肠给药后,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起到全身作用。与口服药相比,栓剂中的药物不受胃肠道内环境的影响,适用于儿童,且可避免肝脏对药物的清除作用。
八、正确使用滴耳剂
滴耳剂的使用方法是向耳内滴药前,先用棉签轻轻擦净外耳道内的分泌物,以防药液被分泌物阻挡或冲淡而达不到治疗的目的。
滴药时,患儿头部倒向一侧,病耳在上,因外耳道有一定的弯曲度,故应向后下方牵拉耳朵,把耳道拉直,方可滴药。可用一只手牵拉耳朵,另一只手持药瓶,把药液滴在耳朵内,使药液沿耳道壁慢慢流入耳底。滴完药后,再用消毒棉花轻轻堵住耳道口。滴药时,瓶口不要接触耳部,以免污染药液。滴入耳内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每次3~4滴,每日3次。
九、正确使用滴鼻剂
用滴鼻剂前要把鼻涕尽量擤干净,如果鼻腔有干痂,可用温盐水清洗鼻腔,待干痂变软后取出再滴药。滴药时需取鼻部低于口和咽的位置:患儿仰卧于床上,头向后伸或肩膀下垫一个软枕,也可将头悬垂于床缘外或坐位,头尽量后仰。滴药时可让药液顺着鼻孔一侧慢慢流下,鼻腔侧壁会起缓冲作用,以免药液直接流入咽部而味苦难忍。滴药后轻按两侧鼻翼,使药液布满鼻腔,一般滴鼻液每次滴1~2滴,每日滴3~4次。
特别指出,使用滴鼻剂一定要注意药物浓度,以免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十、正确使用滴眼剂
使用滴眼液前必须先将双手清洗干净,让患儿平躺或后仰,一只手撑开上下眼皮,眼睛向外看,从内眼角滴入1~2滴滴眼液,每次滴入眼内药水的量不宜过多,然后闭上眼睛1~2分钟,眼珠转动一两圈,使药物分散。滴头不要碰到睫毛或其他物品,以免污染药液。
十一、正确使用气雾剂
吸入气雾剂适用于较大患儿,需要患儿配合,控制呼吸。取下保护盖,将药瓶上下摇动,将出药口对准口腔,在慢慢吸气的同时压气雾剂阀门,然后闭上嘴,屏住呼吸10秒以上,使药物被充分吸入并附着在支气管和肺泡上,以便更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