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异常及其临床价值

文 / 永珍观察
2017-10-16 10:53

9月28日下午,CSCO会议国内淋巴瘤专场上,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徐卫教授就《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异常及其临床价值》发表了丰富精彩的演讲。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分子异常涉及到多个方面,主要包括结构性异常、体细胞突变。

最常见的拷贝数异常分别为del(13q)、del(11q)、del(17q)与+12[2]。除此之外CLL还有染色体8q24.21(MYC)、3q26(PIK3CA)、2p25.3(MYCN)、2p16(RE与BCL11A)的扩增,以及15q15.1(MGA)、8p(TNFRSF10A/B)、3p21(SMARCC1与SETD2)、10q24(NFKB2)缺失等。IGH-BCL-2是CLL中报道的最常见的融合基因异常,突变频率较高的基因包括TP53、NOCTH1、SF3B1、ATM、BIRC3、MYD88等基因。

分子异常对CLL预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疾病进展的影响,评价指标至首次治疗时间(TTT);另外对治疗疗效的影响,评价指标有效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目前来讲,TP53异常时影响CLL预后最重要的一个预后因素。多个回顾性研究显示,TP53基因缺失和/或突变的患者,与TP53基因正常的患者相比,TTT时间显著较短。化疗失败、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时TP53功能的失活。患者的治疗是一个热点也是难点。新药伊布替尼的出现显著改善了TP53异常的CLL患者的预后,但TP53影响仍是接受伊布替尼时疾病进展的一个高危因素。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异常及其临床价值

在接受BCL-2抑制剂Venetoclax治疗的难治复发的CLL患者中,目前的数据表明TP53缺失和/或突变与用药后的疾病进展没有显著关联。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异常及其临床价值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异常及其临床价值

这也为未来TP53异常的CL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借鉴。SF3B1突变、NOTCH1突变,ATM缺失所导致的不良预后,伊布替尼可以克服。其他基因中,有待研究,最后徐教授提及CLL、TP53突变和伊布替尼耐药机制的克隆演变,为未来治疗CLL患者提供了强力的理论和临床指导。

综上所述,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基于CLL分子异常的预后模式和个体化诊疗将使CLL患者最大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