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之殇——沉默的分娩
大众眼中的产房是个什么样子,是温馨、哭闹、兴奋、还是紧张……这毕竟是外界对产房的想象,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即便是产妇也是仅有的几次机会进到这个略显神秘的地方。
长期在产房工作,会见到产房的另一面,在不少青春电影中形容产房的画面有两个,一个是流产,另一个是堕胎。
学习助产至今,一直在说风险高、压力大,担心新生儿出生后评分差,产后出血等等。习惯了宝宝的出生后,那一声清亮的啼哭,伴随的是刚刚荣升为妈妈无比的自豪感,而孩子那一声啼哭是给母亲十月怀胎最大的安慰。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问题:男孩女孩?多重啊?有没有畸形等等……
唯独有一类“母亲”不会,那就是之前提到的青春电影中的常见画面。对于她们来说,这是一次安静的分娩,完成分娩后,好像是终于完成了一个任务,剧烈的宫缩折磨的她们一直在崩溃的边缘。随后剩下的只有安静,静到可以听见氧气瓶那并不大的咕噜声,产妇最开始会有一段时间愣神,眼中无神,不会去寻觅,迫切的想见到孩子,也有的只是呆呆的,甚至目光在躲闪。不管什么原因、多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当真正结束分娩时内心对这个孩子的愧疚几乎是所有人都有的。
一个孩子对于一个母亲,一个家庭意味意着什么,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解释。曾见过17岁女孩独自一人来医院做引产,术后对于这个过早出世的胎儿,没有丝毫留恋,拒绝看、拒绝听任何关于胎儿的处理方式,只关心出院时间,想尽快脱离这个环境。尽快断了和这里的一切联系,以致于后期的电话回访听到是医院就会立刻挂断。
我也见过,为了要生一个自己的孩子,不断在做试管婴儿,哪怕是多家医院不断在劝她放弃这个渺小的希望,仍不顾自己先天性心脏病,多种合并症的高危风险,继续妊娠。丝毫不夸张,这是在冒生命的危险,是自己拿命在换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
时至今日,接生过的死胎、死产,从多半个手掌大小,到一个手掌大小,一个半手掌大小,再到足月的,见过了很多,内心抵触还是会有,仍然会不愿意去直接看胎儿的面部,每一次都是对内心的冲击。国家有法制规定孕满28周,腹中的胎儿就是围产儿,没有严格医学指标,是不被允许给做引产。去除极少数不可避免的因素有可能胎儿先天存在基因缺陷,有相当大一部分不得不说,是人为造成的:
1.孕期不规则发热,直到第二十天,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才来医院,为了保住大人的性命,迫不得已用上大剂量,高效抗生素制剂;最终因担心孩子愈后差,终止妊娠。
2.宫缩疼了好几天,死活都不去医院,最终在急诊,甚至车上把孩子生了来,孩子早产,臀位,出生评分差,在之前医生已经不断在督促,住院治疗,但不管如何苦口婆心,均遭拒绝。
3.孕晚期发现胎动减少,易察觉异样,仍不断拒绝胎心监护,OCT实验(催产素激惹试验),最终孕足月胎死宫内。
之前《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被疯狂刷屏,看到一句走心的话:如果你不确定怎么办,听医生的,会是你最好的判断,最正确的决定。
没有必要纠正谁对谁错,是患者自己太自以为是,过分顽固,还是医院科普做得太少,普及度不够,结果都是,一个个新生命的过早夭折。
愿以后,双方共同努力,减少不必要的人流、引产,拒绝产房之殇。一声声响亮的啼哭才是产房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