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癌症晚期患者染新冠4个月后,肿瘤竟消失了!专家: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

文 / 四川名医
2021-02-06 09:43

新冠病毒竟能消灭肿瘤?

自新冠病毒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各方一直在持续关注人体感染这一病毒后的各种危害。

最新一期《英国血液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报道了一个案例,让人感到神奇:

一名罹患淋巴癌和肾脏病的61岁男子,此前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短暂住院后回家休养。

四个月后他回到医院复查,结果发现体内的新冠病毒消失了,癌症居然也痊愈了。

癌症晚期患者染新冠4个月后

肿瘤竟然消失了

据报道,男子患有严重的肾衰竭,需要长期进行透析治疗。三年前,他有幸得到合适的肾源,得以接受肾移植手术。然而天不遂人愿,他的这次手术失败了。

此后,男子停止了一切免疫治疗,带着病痛生活。

2020年年中,男子的身体突然之间暴瘦,并且全身淋巴结肿大,他赶紧到医院检查,结果确诊罹患经典型霍奇淋巴瘤,PET-CT扫描提示疾病分期为3期。

霍奇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也就是说,男子此时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

CT照片也显示,癌细胞扩散到了他身体的各个地方。

图中所示黑色部分为癌细胞,下同

祸不单行,住院期间,他又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医院对其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同样呈阳性反应。

到此,男子的身上出现了三种疾病:末期肾衰竭,晚期癌变的霍奇金淋巴瘤,以及新冠肺炎。这任何一种疾病放在一位61岁老人的身上都是十分凶险的,不难想象他那时所承受的煎熬和病痛。

住院11天后,男子的症状有所缓解,决定回家休养。或许在他看来,放弃治疗未尝不可。事实也是如此,男子在回到家后再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皮质类固醇和免疫化疗。

四个月后,男子回医院复查。PET-CT扫描却提示,他体内的大部分肿瘤竟然神奇地都消失了。更为夸张的是,与肿瘤有关的生物指标直接下降了约9成。

反复检查后,医生们最终确认,男子的癌症痊愈了。

而他的新冠检测也显示为阴性,男子体内的新冠病毒也消失了。

发生在男子身上的状况让研究人员感到不可思议。

研究人员对此现象进行了推测:

有可能是新冠病毒触发了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作用机制包含病原体特异性T细胞和肿瘤抗原的交叉反应,且染疫所产生的细胞活化了杀手细胞。

这真的和新冠病毒有关吗?

专家这样解读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淋巴瘤科 刘卫平主任医师】对此作出了进一步专业解释:在医学上,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

✔ 第一种:新冠病毒作为一个外来敌对分子,激活了身体的免疫系统,这些激活的免疫系统在消灭新冠病毒的同时顺手把肿瘤解决掉了;

在医学治疗上有一种治疗方法跟这个相似,就是免疫治疗。免疫治疗即通过药物来调动身体的免疫系统,达到清除肿瘤目的。

✔ 第二种:新冠病毒可能是一种溶瘤病毒,进入到肿瘤里面,尤其是进入到肿瘤细胞里面大搞破坏,把肿瘤细胞消灭掉。

那么,问题来了:新冠病毒到底能不能“治”肿瘤?

刘卫平医生介绍,新冠病毒能“治”肿瘤的可能性非常小!

为啥呢?

全球疫情发展到现在,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个亿,而目前报道出来的类似于上文的案例,仅此一例!

靠新冠病毒来治疗肿瘤,这种概率可太小了,恐怕比买彩票中五百万的概率还要低得多得多……

而与之大相径庭的是:癌症,似乎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常见了……

预防胜于治疗

远离癌症,收好这10条防癌建议

前不久,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全球最新癌症数据:

2020 年,预测全球新增癌症人数共计 1,929 万人。从 2006 年以来的 14 年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人数一直在稳步提高,增幅超过了 30%。

其中,中国以 23.7% 的占比,成为全球癌症新增人数最多的国家。

大约每 4 名新增癌症患者中,就有 1 名发生在中国,这也意味着,每分钟就有 8 个中国人被确诊癌症。

面对癌症,成为每个人都要学会的事情。毕竟靠新冠病毒消灭肿瘤,在没有完美的科学理论来解释的时候,需要我们用更理性的思维来看待。

“预防胜于治疗!”小康妹儿为大家总结了11 条防癌建议——

1. 保持健康的体重

2. 积极运动,千万别久坐

3. 摄入足够的全谷类、蔬果和豆类,水果和蔬菜可能会降低许多癌症的可能性

4. 限制“快餐”及其他加工食品摄入

5. 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

6. 限制含糖饮料的摄入

7. 限制酒精摄入,尽量少喝酒或戒酒

8. 不要依赖膳食补充剂预防癌症

9. 尽可能母乳喂养

10. 诊断癌症后,尽量遵循医生建议

11. 重视肿瘤筛查,这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点击了解→→更详细的高危人群、筛查建议和预防建议

因此

新冠病毒“治”肿瘤

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面对疾病,谨记预防更胜治疗!

新冠病毒仍在扩散

每个人都应时刻牢记:

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

科学防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