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癌症60年,我总结了抗癌处方!91岁院士:这3样东西要远离

文 / 39健康网
2020-11-07 10:30

29岁的郑原(化名)是广州的一位小学老师,饮食作息规律,每天不是去健身房,就是去跑步,偶尔还参加业余马拉松。

2015年,郑原开始频繁排便、腹泻,经常腹胀疼痛,最严重的时候一周只上了4节课。几次就诊,医生都认为他只是“肠易激综合征”,只要放松身心,注意饮食即可。

在遵循医嘱之后,郑原的腹泻情况有所改善,近几年都没有出现除腹泻以外的其他明显症状。2019年年初,他开始频繁便血,后背痛感强烈,再次去医院就诊,医生询问家族史、生活习惯和症状后,建议他做一次肠镜。

检查结果出来,郑原无法相信——肠癌晚期。进一步做CT、MRI检查发现,癌细胞扩散到了肝脏和肺部,已无法治愈。

现在,郑原进行了4次手术,20轮化疗,医生认为还剩下几个月的生命。

他总是在想,作为一名生活规律、热爱锻炼的教师,为什么偏偏得了癌症?如果在最开始就进行深度检查,现在还会是这样吗?

为什么天天锻炼的年轻人,还是患上了癌症?

郑原年轻,饮食规律,热爱运动,不算是结肠癌的高危人群,但还是患上了结肠癌。为什么像他一样经常锻炼的年轻人,还是患上了癌症呢?

其实,癌症的发病与遗传、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人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也很注意锻炼身体,最后还是患上了癌症。其实,癌症的出现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运动锻炼只能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但做不到百毒不侵,更何况还有遗传因素的影响。

此外,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个器官会出现功能减退,甚至发生病变。如果发现不及时,就有可能致使癌症的发生。

所有的大病都是小病演变而来的,没有什么癌症是突然发生的,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早期症状而已。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身体的异常情况,不要自以为是小病就能“凑合”。

孙燕院士提醒,防癌要远离3样东西

孙燕,是我国肿瘤内科治疗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91的孙燕院士,在抗癌一线奋斗了近60年,在给病人治疗的时候,也不忘唠叨几句防癌知识,被他称为“抗癌处方”。

1.远离暴饮暴食

孙燕院士认为,“饿着要比撑着好,瘦的要比胖的好”。

肥胖会诱发多种疾病,是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如肠癌、肾癌、胰腺癌等,都与肥胖相关。特别是平时喜欢食用动物脂肪、红肉和煎炸食物的人,更需要控制自己,以减少患癌风险。

孙燕院士说,自己每天只吃七分饱,但又喜欢美食,所以在感觉自己吃的差不多了的时候,就会立马离开饭桌,不会多待一会,更不会在饭桌旁与人聊天,怕管不住自己的嘴。

2.远离生物致癌因素

在孙燕院士看来,很多肿瘤是因为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诱发出来的,比如爱吃肉、不吃蔬菜,高脂饮食等行为,造就了越来越多的肠癌患者。还有吸烟者增多,致使很多无辜的“二手烟”肺癌患者。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生物致癌因素,比如肝炎病毒造成的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可能慢慢肝硬化了,其中又有人变成了肝癌。还有其他因素,比如HIV病毒,在晚期也会导致一些癌症,尤其是肉瘤、淋巴瘤;HPV人乳头瘤病毒,是子宫颈癌的重要诱因。

孙燕院士表示,这些致癌因素都可以预防,关键是自己有没有重视。

3.远离自以为是

孙燕院士很注意锻炼身体,能走路尽量不坐车。很多喜欢运动的人总以为自己很健康,忽略检查,这是不对的,体检非常有必要。

很多人一年体检一次,孙燕院士每年都会全身检查两次,他认为,有的肿瘤隐蔽性高,偶然一次体检不一定能发现,增加体检的次数,发现早期肿瘤的机会也会提高。当然,一次体检正常,不意味着这一年身体不会出现其他毛病,肿瘤是非常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年中也可能发生异常。

孙院士感慨道:“我是个临床肿瘤学方面的专家,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身体内什么时候会发生癌变。”人身体每个脏器24小时都在进行工作,需要定期的检修避免出现意外。

运动可以对胰岛素、雌激素、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进行有利影响,有研究显示,坚持运动有助于预防癌症,可降低13种癌症的风险。但运动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定期体检,有异常及时检查,因为经常锻炼≠100%无病。


参考资料:

[1]孙燕院士谈防癌.健康时报.2017-2-3

[2]运动防癌!美75万余人研究称,运动强度大,患癌风险低.中国循环杂志.2020-1-5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