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研究遇瓶颈?虞先濬:这是最好的10年,孕育着新的治疗革命

文 / MED24
2018-08-06 03:03

从手术到放疗,再到药物治疗,尽管胰腺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和其他治疗效果较好的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相比,它的研究进展仍然相对缓慢,经过多年研究,其5年生存率仍仅为7%左右。因此有人认为,胰腺癌研究正处在瓶颈期,但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虞先濬教授却认为恰恰相反,这不是瓶颈期,而是新的治疗方式的孕育期,是最好的10年。

虞先濬

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

MED24:胰腺癌的临床研究发展似乎到了一个瓶颈期,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虞先濬:我不是很同意瓶颈期这三个字,这十年,我们应该把它称为一个叫孕育期。你说胰腺癌的瓶颈期,应该说几十年来一直处于瓶颈期,一直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突破,或者是巨大的进展。但我们不能说它是瓶颈,我认为是孕育期。相反,近十年是胰腺癌最好的10年。这个10年孕育着一个新的或者说是革命,或者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从中间我们或许应该去寻找到一点线索,来改变我们的思维。

那么既然把它改成一个孕育期的话,它孕育了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们讲外科,外科最大的孕育是什么? 是技术进步。胰腺外科的技术进步非常快,尤其是在近30年,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术变得越来越普及,技术外科医生的技术能力越来越强,可以说已经做到了「人有多大胆,地就有多产」。外科医生变得无所不能,上天入地,多大的胰腺肿瘤,包绕了血管,无论怎么样切血管、换血管甚至用微创的办法,都可以做。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就是能做」。

但接下来一个问题,做的效果到底怎么样?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获益是手术安全性提高了,手术根治性提高了,但是我们没有突破疗效。所以孕育到了一定程度,能不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突破呢?那么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围绕手术的药物治疗,也就是俗称的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其实经过了10年,也是最好的10年

胰腺癌的内科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空白,什么都没有。第二阶段是温饱或者说基本小康。我们有一部分的药物可以临床有一点获益,但是没有给病人带来真正的长期生存。第三阶段,也就是第3个10年,药物上虽然没有像肺癌、乳腺癌那样产生巨大的突破,但较以往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尤其是在化疗这一块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所以有了这个两个方面的孕育以后,我一直一个观点,对胰腺癌来说,接下去的整个业界需要把临床和科研更好的结合,然后把内科和外科更好的结合,再然后就是把我们的技术上的开放和微创更好的结合。

为了把这个三方面结合起来,我们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提高我们的洞见。目前整个业界现在都在做这件事情。从基础研究,完完全全的基础研究,追求发高分的文章,这一系列比较单纯的工作,复合型的转化到了临床,也就是说基础的突破,如何能够转化到临床上实实在在的一个胜利果实。而这就需要我们从事胰腺癌工作的医生去发现病人。

原先我们一直从基础的实验台上发现分子去用到病人身上,现在要反过来。我们必须要从临床上去找到人,看人与人的不同,看不同治疗方法。我们现在有的武器比继往「小米加步枪」已经进步很多了。但能不能够在不同的人身上用不同的方法,形成一个既是个体,又是综合的治疗,就好像貌似是矛盾的个体化,但是又是综合,既能够每个人不一样,又其实中间是有规律可循。那么这个工作应该说是接下来形成胰腺癌的突破,能够在孕育以后茁壮成长的一个重要的工作。

也就是说我们要了解一下,我们不是说去了解一个分子,而是要了解这个癌,最后是了解到生这个癌的病人。人和人的不同,生物学行为,我们能够提高对它的一个认识,就是业界接下去最大的进步。

无论是外科还是内科,都必须形成一个不仅仅看解剖,不仅仅看大小,而是要能够了解它的一个生物学行为。把外科手术从单纯的解剖性手术变成一个科学性手术,把解剖和生物学行为进行结合。

其实这个10年我一直在做这个工作,走过了手术的安全性,走过了手术的根治性,在技术层面上达到高位以后,我们一定要突破手术有效性,让手术与药物的一个综合治疗形成一个巨大的突破。最关键点找人,找到不同的人群,给予不同的方法。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生胰腺癌的人,他表现出来的愈后,他整个疾病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我举两个我们自己的工作作为例子,第一,CA19-9。非常重要,非常常见,但天天在用的指标,你到底会不会用?

我一直说,其实我们很多医生并没有好好用,甚至于说我们不会用。CA19-9很高的病人就一定很差吗?CA19-9很低的病人就一定很好吗?答案都是否定。我们通过我们的工作把它找出来,不仅仅发表在了非常好的杂志上(外科学顶级期刊《Ann Surg》),而且能直接指导临床。医生一看,“噢,这样一个指标,这些人不能马上开刀,需要先做新辅助化疗”。

第二个问题也是非常基础、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没有搞清楚的。

胰腺癌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到底什么关系?肿瘤学的观点只要有转移,总归都不好。但胰腺癌的解剖特性,肿瘤大包绕血管包绕动脉侵犯动脉,它非常的严重,那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平衡?

我一看一张片子,或者我一看手术切除以后,清扫的范围淋巴结的报告,我能不能够对这个病人的分期行为有一个很准确的理解和了解?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你对它的生物学行为不认识。不是说指南一定是对的,NCCN指南很权威,但是他们还是会有错误,也是我们发现的。我们发现了T分期和N分期之间的一个重要联系。最后再一次发表在《Ann Surg》上,而且国外专家也要跟着我们来修改指南。

最后,运用临床的方法,你能不能够在掌握了患者的情况后,先不急着开刀,而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三个星期前,我们的第三篇《Ann Surg》文章刚刚被接收,就是使用超声内镜,观察肿瘤的硬和软来决定应该用什么化疗方案。这种奇思妙想说实话是非常具有原创性的。那么这一系列工作其实帮助我们都是更多的去了解肿瘤,最后形成一个外科技术很过硬,综合治疗很完善,但同时又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这样的话是我认为突破所谓的瓶颈,最后的一个着眼点。

-CSCO官方合作媒体-

MED24医学传媒面向广大医生及医学生,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医学视频资讯平台。敬请关注。

采编 | 大鱼 书怡

终审 | 汪言安 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