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CC 2018|传承 创新 合作 共赢 第十三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在京隆重召开

文 / 北大肿瘤医院
2018-06-20 21:06

6月15-17日,第十三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CGCA)主办,北京抗癌协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传承,创新,合作,共赢”。大会主席由国际胃癌学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担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詹启敏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岂凡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杉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历任主任委员朱正纲教授、季加孚教授、徐惠绵教授,以及来自日本的Hitoshi Katai教授,韩国的Han-Kwang Yang教授等诸多嘉宾出席了会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李子禹教授主持了大会开幕式。

本次大会共收到摘要投稿430篇,经审稿委员会前期评审,最终有41篇在现场进行口头报告交流,146篇进行壁报展示交流。经现场评委会打分,最终评选出10篇最佳口头报告,10篇最佳壁报。两天半的学术日程,27个专题分会场,涵盖了胃癌防治基础研究、预防与筛查、诊断和治疗以及康复、护理等各个专业领域。

大会主席季加孚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不知不觉悄悄走过了40年,这40年见证了在坐的所有专家为中国胃癌防治事业所作出的成就。在过去的40年,有几代专家投身于胃癌防控及治疗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所有成绩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是踩着他们的脚印走过来的。此外,中国胃癌防治事业的发展在得到国际友人的支持和帮助的同时,近些年来,无论是在肿瘤的预防、规范化治疗还是指南的形成等方面,也都积极为全球胃癌防治工作贡献了中国的力量。

作为中国肿瘤内科事业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已近90岁高龄的孙燕院士出席了会议并作了精彩致辞。孙燕院士在致辞中表示,2011~2014年我国癌症的整体生存率从30%提高到了40.5%。对于胃癌这一中国特色肿瘤,他希望未来能够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治疗,以及胃癌预防方面作出我们突出的贡献。

詹启敏院士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健康中国2030的发展规划”,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把肿瘤提出来,作为健康领域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难题。目前在我国发病前五位的肿瘤中,消化道肿瘤占据了4个。谈及胃癌的防治,詹院士表示要针对现在的需求,把前沿科技创新手段引入到胃癌防治工作中,同时要结合国内已有资源和国内外合作来推进胃癌防治工作,提高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更好地为国际胃癌防治工作作出中国的贡献。

王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40年对于一个行业学术组织而言正是风华正茂、青春四溢的少年。40多年来,作为一名外科大夫,他见证了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近些年特别是在朱正纲教授和季加孚教授担任主任委员期间,他有幸参与了其中的学术合作和一系列研究,见证了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引领着我国胃癌诊疗、预防和研究工作的发展。他坚信,在大数据、个体化和精准医疗时代,我们将为胃癌的诊疗作出中国人自己的贡献。

大会共同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惠绵教授在致辞中表示,40年来,我国胃癌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国胃癌防治工作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他看来,目前胃癌防治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早期胃癌检出率低,这已成为制约我国胃癌防治水平的核心问题;二是规范化诊疗在不同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亟待大力提高。

主会场上,詹启敏院士作了“健康中国发展背景下的科技创新”这一主题报告。据詹院士介绍,目前我国的医学科技创新严重不足,临床药物95%最初专利来自国外,大型医疗装备95%由国外进口,临床标准规范指南95%借鉴国外。报告中,詹院士对科技创新促进医学进步在药物研发、临床应用、临床技术及临床实践变革等方面的体现,以及医学创新的前沿学科作了重点介绍。在他看来,精准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拥有生物样本资源意味着掌握了医学科技主动权,占据了医学竞争制高点。

大会主席季加孚教授围绕“新时代胃癌诊疗的挑战与使命”这一主题作了精彩报告。在他看来,2017-2018年是胃癌诊疗变革的一年,新时代胃癌诊疗趋势主要体现在术前治疗、治疗方案细分、免疫治疗带来新机遇、强调合作和重视差异等方面。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作了“胃癌药物精准治疗难题与探索”的主题报告。沈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精准靶向治疗是实现胃癌治疗水平突破的关键,新平台与技术是实现精准治疗的前提,筛选适宜群体和准确的标志物是成功的关键,同时她也强调了前瞻性临床试验资料的积累与完整性非常重要,并提到了免疫治疗中标志物、肠道微生态,以及多学科交叉、科学家参与等议题。

来自韩国的Han-Kwang Yang教授、日本的Hitoshi Katai教授也在主会场上作了精彩报告。

本次大会梳理了中国胃癌防治领域最新成果及进展,针对当今国内外胃癌的临床研究、基础与转化研究、姑息康复治疗、临床护理等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并设立了27个专题分会场,举办了多学科交流、临床研究进展等专题讨论。本届大会亮点繁多,精彩纷呈,将对我国胃癌防治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谓是我国胃癌研究从高点到高峰迈进的一次学术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