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阿婆罕见恶性肿瘤腹胀如鼓,在华侨医院完整切除10厘米混合瘤

文 / 南方医疗
2018-02-22 14:14

南方农村报讯 “现在肚子不胀了,呼吸顺畅,能赶在年前出院,真的要感谢这里的医护人员。”日前,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76岁的周婆婆摸着肚子开心地说。

此前,周婆婆盆腔内长了一个直径超过10厘米的罕见恶性苗勒管混合瘤,肚子鼓得如同大锣鼓一样,病情危急,暨大附一院胃肠外科专家团队及时为其手术,切除了巨大肿瘤。术后周婆婆恢复良好,顺利康复出院。

盆腔肿瘤腹胀如鼓

去年7月,家住广州荔湾的周婆婆发现自己腹部饱胀,胃口变差,同时伴随恶心等症状。她赶紧到医院就诊,腹部X光检查提示肠梗阻。因周婆婆在40年前因胃穿孔做过手术,医生判断其腹部饱胀可能是胃部术后导致肠粘连引起的,建议住院治疗。但周婆婆自觉症状不重,拒绝住院,接受对症治疗后就回家了。

可过后不到一周,周婆婆的肚子越来越大,并出现呕吐症状,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求治。该院胃肠外科席亚鸣主任医师检查后发现,周婆婆有大量腹水,并于下腹部触及一肿物,怀疑盆腹腔内肿瘤,于是立即安排周婆婆住院。

入院后,医生们对周婆婆进行详细检查,这时周婆婆的腹围达94厘米,就像个大锣鼓。CT检查盆腔内有一直径约10厘米的肿物,与**附件及直肠分界不清。为求明确诊断,进行穿刺取肿物组织活检,结果怀疑是横纹肌肉瘤。

几经辗转病情恶化

在暨大附一院治疗一周后,周婆婆腹围降至84厘米。周婆婆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得知母亲情况后,执意将老人接到上海治疗,但辗转上海多家医院,专家都表示肿瘤巨大,已经侵犯多个脏器,无法手术治疗。

无奈之下,周婆婆只好返回广州,自行用偏方敷于腹部治疗。去年11月下旬,周婆婆再次出现腹胀、恶心的情况,而且腹胀严重影响呼吸和行走。

求医无门的周婆婆只好再次来到暨大附一院找到席亚鸣主任,经过全身PET-CT等检查发现,周婆婆的盆腔内肿瘤已经长到腹腔,与直肠、乙状结肠、**及双侧附件粘连加重,双侧输尿管也可能受压,而且PET-CT怀疑大网膜及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手术难度及风险比之前大了很多。

八小时手术除巨瘤

席亚鸣表示,肿瘤已经严重威胁周婆婆生命,因术前评估能够将肿物完整切除的可能较小,只能通过探查手术明确肿瘤的性质和来源后,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帮助,减轻患者痛苦。与妇科、泌尿外科专家会诊后,专家们准备给周婆婆行一次剖腹探查手术。

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2017年12月17日,席亚鸣带领手术团队为周婆婆进行手术,术中见肿物侵犯双侧**附件、部分直肠及乙状结肠,并没有发现大网膜及腹膜后广泛转移,可以进行肿瘤切除术。

经过近8个小时的努力,专家们将肿瘤和双侧附件、**、乙状结肠、部分直肠一并切除。病理结果显示,周婆婆患上的是恶性苗勒管混合瘤(横纹肌肉瘤合并卵巢癌症)。

术后经过医护的悉心照料,周婆婆恢复情况良好,腹水完全消失,并于2017年12月31日出院。

腹部不适尽早就医

“恶性苗勒管混合瘤为中胚层来源恶性肿瘤,极为罕见。国内首次报告该病时间为1957年,其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约66岁。”席亚鸣介绍,该病发病隐蔽,常以发现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以腹胀、腹痛为主要症状,可有**不规则出血、排便异常及消瘦甚至全身脏器衰竭的症状。

“该肿瘤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而且恶性程度相当高,早期即可能有转移,不做切除手术的话存活率不超过五年。”席亚鸣提醒,人体腹腔空间较大,很多病变早期无明显症状,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专家简介

席亚鸣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老年学会肿瘤学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委员,广东省大肠癌学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广东省医学专业职称评审专家库成员。

从事普外临床工作35年,擅长普外肿瘤(胃肿瘤、结直肠肿瘤、乳腺肿瘤、甲状腺肿瘤、腹腔及后腹膜肿瘤、肝胆胰肿瘤等)、肛肠疾病(严重环痔、直肠脱垂、直肠息肉、肛周脓肿、肛瘘、肛裂等)及各种疝和腹腔镜技术,尤其在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前切除超低位机械性保肛手术、痔疮微创手术(PPH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先后两次获暨南大学医学院级和卫生厅科技成果奖,科研项目7项。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

□记者朱斌通讯员张灿城陈钜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