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迷信?祝味菊用老经方,治好多年哮喘,伊朗患者服了

文 / 微门诊
2020-11-09 11:11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继续给你讲医案、说故事,体会中医,学习中医。

有人跟我讲,文老师,中医是不是迷信?

我说,事实无数次证明,中医绝对不是迷信。

咱们看看当代中医名家祝味菊的故事吧。

祝味菊,我以前介绍过,生于1884年,卒于1951年,火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故事中的患者,是个外国人,确切说是伊朗人。名字当中,有“杜达”二字。我们就姑且叫他“杜达”吧。

这个杜达啊,身材十分高大,一看就是纯种波斯人。但是呢,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哮喘。

有这么一次,天气突变,气温唰地一下就降低了。杜达预防不及,旧病复发了。当时用了好多办法,无效。

杜达十分痛苦,于是找来他的一个美国朋友,也是一位医药专家,叫做梅卓生。

杜达本以为,梅卓生会带来源于美国的先进疗法。没想到,人家却向杜达建议:

“我有一个中医朋友,叫做祝味菊,很善于用中国的古方来治疗疑难杂症。咱们要不请他过来”?

杜达一听,沉默不语,半晌说道:“我虽然是外国人,但在上海居住很长时间了。我还从没听说过,西医向患者介绍中医的。再说了,中医,源于中国,适合中国人,我是外国人,也能用中医吗”?

但是,梅卓生却说,事已至此,你的病没有别的办法可救。与其这样等下去,不如找来试一试。

杜达想了想,说好吧。

就这样,梅卓生找来了祝味菊。

祝味菊来了以后,详细诊察了一下患者的舌脉,表示说,这是肾阳不足、外感风寒,肺有痰饮。可以用中医的小青龙汤来加减治疗。

梅卓生把祝味菊的话翻译给杜达。杜达同意服药。

祝味菊开方子了。见——

桂枝9克,麻黄6克,白芍9克,细辛3克,姜半夏9克,淡干姜6克,五味子6克(二味同捣),制附子12克(先煎),人参9克(先煎),活磁石30克(先煎),白芥子9克,炙紫菀、炙苏子各9克。

结果,药用下两剂以后,杜达感觉好多了,咳嗽减轻,而且气急的现象消失。第二天,甚至能平卧了。这时候,杜达彻底服了,主动请祝味菊到家里,赞扬中医十分了不起,当面道谢并请求进一步治疗。祝味菊将原方中的麻黄改为3克,然后加入黑锡丹9克(分吞)、补骨脂12克,再服用5剂。最后,患者诸证悉平。

以上,就是这张医案的基本内容。我用现代的语言,给你翻译完了。

那么,祝味菊所提到的小青龙汤,到底是什么配伍呢?所谓“肾阳不足、外感风寒、肺有痰饮”,到底和哮喘有什么关系呢?

来看看小青龙汤吧。

这张方子,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当中记载的。原方基本组成为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它能干啥呢?就是外散风寒解表,内能温肺化饮。就是说,这个人啊,本来肺里头就有痰饮。平时呢,没啥表现。这就叫“伏饮”。结果,天气冷了,自己受了风寒。风寒袭肺,这下就把“伏饮”给引动起来了,仿佛唤醒了千年的怪兽一般。

于是啊,这个人就既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外感风寒的症状,也有咳喘、多痰、量大质稀的内有痰饮的症状。这时候,往往苔是白滑的,脉象是浮的。

怎么办啊?我们既要把外头的风寒散去,还要把里头的痰饮化去。小青龙汤的配伍,就这个意思。简单理解,散外寒,用其中的桂枝和麻黄。化内饮,用其中的细辛和干姜。半夏燥湿降逆。五味子和白芍酸收,防止辛散之品伤正。这就是基本意图。

就医案中的伊朗患者而言,虽然未说明其舌脉,但是结合后来祝味菊开的方子,以及病症发作因气温突降的细节,可以看出来,应该也是外感风寒,内有痰饮的小青龙汤证。主要表现,无非也就是脉象浮紧、舌苔白滑。同时,这个人也该有肾阳不足的问题。因为肾阳不足,一方面令人卫气不充,容易感寒,另一方面容易令饮邪内聚不化,潜伏于肺。

于是,祝味菊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以附子和人参温补脾肾,扶助正气,用白芥子、紫菀、苏子来豁痰平喘,调节肺气。磁石,可以纳气平喘。

到后来,症状减轻,麻黄用量就减少了。麻黄劲儿太大了,容易伤正。另外,用补骨脂进一步益肾固本,用黑锡丹坠痰定喘。

以上,就是基本意图。

读者朋友,我这么解读,你应该看懂了吧?

其实啊,这个哮喘,也是在冬季容易发作的病。中医治疗冬季哮喘,往往考虑一个“寒哮”。即寒痰伏肺证。这个证,和上头伊朗人杜达的证,基本类似。小青龙汤在治疗这类哮喘的时候,屡显神威,直到今天也在被临床广泛应用。你要是问任何一个中医师,冬天哮喘用啥好?他脑海中肯定会第一时间想到,小青龙汤。对此, 咱们老百姓,得知道一些。

另外,就哮喘一病的发生发展来看,肾阳不足,一身阳气的亏虚,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更是如此。因此,提振阳气,是改善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个人觉得,如果能经常艾灸一些补阳的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范发作的作用。

当然了,哮喘这个病,很难治,很复杂,急性期和慢性期治法皆有不同。我上头说的,只是思路之一。文中配伍,虽然源于经典医案,但是非专业读者,也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我写出这个,目的是让您了解和学习。就实际应用而言,它还需要更多的讲究,需要我们审慎而行。

好了,故事就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