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这几个症状,快打120,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发病前兆
心肌梗塞,也称为心肌梗死,是临床多见的心脏病类型。因该病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人们对心肌梗塞通常都谈之色变。
本文将与大家来探讨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减少心理恐慌,加强自我预防意识,从而避免心肌梗塞的危害。
心肌梗塞就是指急性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绝大多心肌梗塞患者都有冠状动脉疾病史,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情况不理想(减少或中断),引起局部心肌的严重并持续性的急性缺血,最终会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造成患者局部血管管腔狭窄,不利于心肌接受到血管供往心肌的血液,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会加重心肌缺血状态。
由于不同患者梗阻程度不严重,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各有差别。轻者无明显异常表现,但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发热、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生化检查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清心肌酶升高、心电图反映急性心肌损伤。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几日可出现前驱症状,需引起的大家的注意,若出现以下症状,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心肌梗死,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1)心绞痛。近日发作频率较高,严重程度持续加重,疼痛持续时间久,在平静休息状态下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均未得到有效缓解。在休息中或熟睡过程中也会发生心绞痛。
(2)突发性腹部疼痛,疼痛程度较严重,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
(3)胸骨后疼痛。常见部位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的后方,部分患者心前区也会出现疼痛,疼痛范围如手掌大小,呈发射状沿左肩向内侧发展,至左肩胛骨区。疼痛程度不一,患者表情多表现为焦虑、面色苍白、出汗、停止动作。
(4)休克。据相关研究表明,有 20% 的患者在发病数小时至1 周内发生休克。主要为心肌受损严重导致的心源性休克,剧烈疼痛引起局部血管扩张,因消化道症状导致的血容不足等。
(5)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患者中,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 95%,多发生于 24 小时内,临床以实行心律失常多见。
(6)心力衰竭。由于梗塞导致心肌收缩无力,易并发急性心衰竭、急性肺水肿等疾病。
(7)生命体征。心率增快,内科检查发现第一心音减弱。血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血压患者发病后,血压可降到正常范围值内
据既往研究资料表明,该病在欧美国家高发,我国发病率虽不及欧美国家,但随着不良生活习惯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展,带北京、天津华北地区发病率高于华南、华东地区。1985-1994 年,天津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报道普通人群中心肌梗塞的发《报告》显示,2016 年,中国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 2002.19 万,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 12.57%。急性心梗次均住院费用约为 2.6 万元,自 2004 年以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总费用年均增长速度为 29.15%。
(1)心电图检查:病理性 Q 波,ST 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T波倒置,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无病理性 Q 波。
(2)白细胞(正常范围值:4.0 ~ 10.0×10 9 /L…)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正常范围值:1.80 ~ 6.30×10 9 /L)、嗜酸粒细胞减少(正常范围值:0.005~0.05×10 9 /L)、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持续在 3 周以内。肌酸磷酸激酶(正常范围值:2.62~2.83mmol/L)、谷草转氨酶(正常范围值:0~40U/L)、乳酸脱氢酶(正常范围值:109 ~ 245U/L)均有不同程度增高。
(1)饮食。有不少研究资料表明,心肌梗塞多在患者暴饮暴食的状态下发病,特别是进食脂肪含量高、热量高的食物后,会加重血脂浓度,从而增加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栓形成而引发心肌梗塞。
(2)烟酒刺激。受尼古丁及酒精的刺激,增大心脏负荷,冠状动脉痉挛发生率明显增高,会加速心肌耗氧程度,最终诱发心肌梗塞。
(3)便秘。因便秘而屏气、过度用力而导致心肌梗塞发生。
(1)防治慢性疾病。中老年人群注意预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心肌梗塞的发生多与上述慢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本身已有慢性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将危险降到最低。
(2)合理锻炼。在身体耐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体育运动,预防血栓形成。但要避免高强度锻炼,或进行过重的体力劳动,加速心肌缺氧状态,诱发心肌梗塞。
(3)饮食习惯。合理膳食,建议清淡饮食,多食用粗粮、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减少脂肪、饱和脂肪酸、胆固醇的摄入,将BMI 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 若出现心绞痛症状时,请及时去医院就诊。
希望小贾医生的讲解能够对广大朋友们有一些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的疑惑可以在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讨。
我是小贾医生,每天为您带来一些医学小知识,码字不易,请帮忙点个关注再加个赞吧。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也有这方面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们吧。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