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患者造影后没放支架?是医生故弄玄虚?还是支架手术太高深

文 / 心血管内科张医生
2020-11-17 09:56

“张医生,你为什么不给我下支架啊?”一位昨天刚刚做完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追问我。

昨天手术结束后,除了他,同病室的心梗病友都下了支架,也难怪他心里难免嘀咕。

同样都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为什么有的患者顺利放置了支架,有的医生却“遮遮掩掩”。是医生故弄玄虚?还是支架手术太过高深?

两者都不是!

冠心病患者能否进行支架植入,决定于支架手术所带来的利弊权衡!

支架手术还分“利”和“弊”?!这该如何理解?

一、心脏病支架手术前,医生在想什么?

有的心脏病患者认为,支架能不能下,全凭手术医生的主观臆断。

其实不然。能不能放支架,手术医生要考虑三个方面:

1.评估手术的必要性

2.评估介入手术的可行性

3.评估介入手术的获益与风险

二、介入手术的必要性

评估手术的必要性,就是判断这个冠状动脉病变该不该做?

通常,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时会影响心肌供血,此时就具备治疗该冠状动脉病变的必要性。如果病变累及左主干,血管狭窄超过50%,往往也具有一同处理的必要。

随着冠脉血流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医生不再单纯依靠狭窄程度决定是否进行支架植入。尤其是对于狭窄70%-75%的临界病变,如果支架植入指征过于“宽松”,会增加支架植入后长期服药带来的副作用风险和经济负担;如果指征过于“严格”,又会增加病变进展、甚至诱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此时,医生会通过临床症状发作特点,甚至借助专业的评估设备判断病变的稳定性,比如负荷超声心动图、6分钟步行试验、FFR(血流储备分数),决定是否对病变进行介入治疗。

三、介入手术的可行性

评估介入手术的可行性,就是判断这个病变能不能介入治疗?还是搭桥或是吃药?

冠心病治疗方式分两类: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分为:心内科介入治疗(通常所说的做造影下支架)和心外科搭桥治疗(开胸手术)。

过去,心脏病支架治疗适用于单支血管病变或者简单的多支病变,仍有大量严重冠脉病变患者需要开胸搭桥。但是,冠状动脉搭桥需要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期长,很多患者更倾向于微创的介入治疗。随着心内科介入技术的发展,如药物球囊、可吸收支架的接连出现,以前的”禁区“现在多数可以进行介入治疗。

但是,左主干病变以及复杂三支病变仍属于外科搭桥的范围。所以,即便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的造影后可以直接进行支架治疗,有的只能“撤台”等待商议下一步治疗方案。

四、介入手术的风险和获益

评估介入手术的风险和获益,就是评价患者术中以及术后能不能承受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值不值得冒这些风险?

冠状动脉介入虽然是一项先进的微创手术。但是患者在术中依然存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诸如,心脏骤停、心脏破裂、手术入路血管损伤等。更为重要的是,接受支架治疗后的患者能否耐受长期服药物带来的出血和肝肾功能损伤的风险;以及这些风险与支架术后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的提高相比是否值得?

所以,很多心脏病患者做完造影后没有第一时间进行支架植入,并不一定是血管“没事”,也不是医生“故弄玄虚”,可能医生正在思考哪种治疗方式更适合您!

我是心血管内科张医生,如果喜欢我的科普文章,就请点赞吧!还可以转发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关注我还可以看到更多心脏病的健康知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