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心脏病”越来越多,谨记:少吃3类食物,做好4件事

文 / 美食包揽
2019-12-05 16:26

立冬后,天气变冷,温度骤降,很多人都适宜添加衣服,尤其是中老年人。

随着年龄增长,人会越来越怕冷。

但入冬后,也是心脏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患有基础病的人,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入冬后,为何“心脏病”越来越多?

心脏病,简单说,是指一系列心脏疾病的统称,也是一类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主要为心血管疾病。

入冬后,天气变冷,机体为维持正常的体温,会使耗氧量增加,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增块,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

此外,天气变冷后也会使血液流动减慢,使血液变得更粘稠,从而易形成血栓,严重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或引发心梗。

入冬后,温度变化大,会使人体免疫细胞倦怠,抵抗力下降,从而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影响肺部通气功能,也会使心肌细胞缺氧,诱发心脏病。

入冬后,想健康,谨记:

少吃3类食物,做好4件事!

少吃3类食物:

1,高油脂类食物

如肥肉、炸鸡腿、炸薯条等,都含有较高的脂肪,若身体摄入过多,容易引发肥胖,也会使血脂代谢异常,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对心血管疾病、脂肪肝、高血脂等人群,均有害无益。

此外,很多食物中含有一种物质,被称为“餐桌上的定时炸弹”,就是反式脂肪酸,这样食物也要少吃,如蛋糕、饼干、速冻比萨饼爆米花等。

2,腌制类食物

腌制类食物在制作过程中会生成亚硝酸盐,这类物质进入体内会增加身体患病的风险。

此外,腌制类食物含较高的钠,摄入过多会被身体吸收进入血液中,易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血压上升;

同时,会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水肿,血管腔变窄,促使血压上升,从而增加心脏的负担。

3,含糖高的食物

生活中,含糖高的食物很多,如瓶装饮料、酸奶等,很多人经常食用。

如果摄入含糖高的食物,容易使血糖升高,还容易引起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从而增加血液粘稠度,对血管健康很不利。

此外,对糖友来说,摄入过多糖分,不易控制病情,会促使血管硬化,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做好4件事:

1,饮食清淡,少油少盐

俗话说“病从口入”,对血管疾病来说,也有很大关系。

饮食上,保持清淡,少油少盐,均衡搭配,利于补充营养,还有助于控制体重。

建议,正常人每天盐分摄入量不超过6克为宜,除了食盐,还包括酱油、蚝油、酱料等中的盐分。

保护好血管,最好食用油搭配食用,利于脂肪酸均衡摄入,对心血管有益处。

2,适量运动,促进循环

生命在于运动!

进入冬季,人们也应适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利于体内垃圾排出。

入冬后,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宜晨练;

早上起床时,应先躺一会,再下床,避免起床过猛,促使血压骤升,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运动的时段最好在太阳升起后,温度回升后,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此外,运动时,应量力而行,不要过度、过量,保证每次运动在20-30分钟为宜。

3,多喝温水,稀释血液

入冬后,人的代谢会下降,但仍需要水分参与生理过程。

平时多喝些温水,与身体体温相近为宜,利于稀释血液,改善血液粘稠度,预防血栓的形成。

经过一宿的代谢,人体流失很多水分,起床刷牙后,喝一杯温水,能及时补充水分,稀释血液,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防御寒冷,做好保暖

寒冷对心功能正常的人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心脏病者有显著不同,会促使血压升高,还会促使血液粘稠度升高,增加血栓的形成。

入冬后,防御寒冷,做好保暖措施,出门戴好帽子、围巾,避免脚部着凉,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