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青年医生在家心脏骤停:猝死的4个前兆,早一点抓住
在6月的最后一天,有一条新闻让许多人感到悲痛:
王辉是同仁医院眼科最优秀的青年医生之一,据在朝阳医院参与急救的医生介绍,王辉在心脏骤停前曾发热六天,29日晚上,他在家中突然心跳呼吸骤停,随即在家中进行了心肺复苏。
在急救车将他送到抢救室后,医生们尽最大努力抢救,但王辉在抢救的3小时期间,一直没有自主呼吸和心跳。最终,医生们只能停止抢救。
在王辉去世后,家人决定捐出他的眼膜,这位年轻的眼科医生,将光明永远留在了人间。
王辉医生的离世,也告诉我们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心脏骤停(猝死)其实就在你我身边。
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的吴义春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近几年来,医院接诊的猝死人群中,中青年所占比例每年攀升,其中男性居多。
“在我接诊过的猝死病例中,最年轻的才二十几岁。以往猝死病例都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但现在中青年已经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 吴博士说到。
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及病例研究,吴博士说,中青年猝死可分为内外两方面的诱因。
1 外因
这主要和年轻人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包括长期熬夜、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等。
2 内因
主要是因为病人本身患隐秘性疾病,例如高血压、先天性心脏病等。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曾有一项针对全国三万余名职场人士的调查,职场人平均日工作时间为8.66小时,平均每天睡眠7.33小时,每周休闲时间仅为20.5小时,而大多数职场人士每星期锻炼身体的时间甚至不足1小时。
过劳已然成为职场人的通病,也是诱发年轻人猝死的重要因素。过度剧烈或持久的体力劳动会引起过度劳累、长时间脑力劳动、精神过度紧张、睡眠严重不足等,都会导致冠心病患者病情骤然恶化,诱发猝死。
另外,焦虑情绪也会诱发心血管意外。
猝死并不是毫无征兆,约在发病2周前,身体就会用这些症状“告知”你:
1 心绞痛
若心脏病患者发生心绞痛的症状,并通过神经传递,导致下巴、手臂、肩膀、颈部等等部位也出现牵涉痛,就要警惕了。
2 疲倦,恐慌
自己没做什么剧烈运动,也没有出现缺少睡眠或生病的情况,但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感到非常疲劳,并常常出现迷之恐惧感。此时建议您去做个心脏功能检查。
3 心跳剧烈
心源性猝死一般会出现心律失常,病人通常会感觉心跳加剧,若出现心室性心搏过速的情况,则有很大几率在短时间内死亡。
4 冒虚汗
在猝死发生前,部分患者的身体、头皮、掌心、后背、脚掌心等部位会持续出汗。
在发病前,猝死患者会感到暂时性的心绞痛,伴有出汗、胸闷、头晕等症状,此时现场抢救尤为重要。
若在路上遇到突然晕倒的人,切记不要搬动,首先大声呼叫病人,判断其是否有意识;如没有反应,没有呼吸,需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
在等待急救车的过程中,可行心肺复苏术,首先让病人平卧于坚硬的地面上,然后松开病人的衣扣、腰带,做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要点:
▶按压部位在两乳连线和胸骨交界点,将一个手掌根部放在按压点上,另一手与此手重叠,十指交叉翘起,垂直下压;
▶按压时肘关节伸直,胳膊和胸廓垂直,用上身力量下压;
▶用力要适度,以胸廓下陷至少5c厘米为宜;
▶按压后要让胸壁充分回弹,但手不能离开胸壁;
▶按压频率为100次/min以上,即按压30次时间约为18s;
▶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30:2,30次按压吹2口气,若没有受过专门训练,也可以只按压不吹气;
▶若病人的心跳、呼吸没有恢复,需继续按30:2的比例反复操作,不可中断抢救。
当然了,在生活中做好预防,才是面对猝死的正确打开方式,生活中需做到规律饮食,戒烟少酒,同时保持心情舒畅与稳定。对于压力较大的白领而言,要懂得自我解压,多出去运动、与家人朋友交谈,都是释放压力的好办法。
参考资料:
[1]纪光伟. 发现有人猝死怎么办[N]. 健康报,2018-12-26(004).
[2]李俊玲. 猝死成中年白领“新杀手”[N]. 烟台日报,2012-08-31(B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