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喊话冠心病患者,管好你自己。一次性讲透“心脏+三高”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冠心病患者如何自我管理好血压、如何筛查血糖、血脂目标值等问题,是保障自身健康的重中之重。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咋理解?
冠心病学名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动脉壁的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内皮增厚,加上一些其他危险因素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是一类疾病,包括我们日常所说的脑卒中,也就是我们说的脑梗;冠心病里是我们常说的心肌梗死、心绞痛;肾动脉粥样硬化及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我们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类疾病。
全身的动脉都可能发生粥样硬化,啥原因?
我们全身的动脉都可能发生粥样硬化,赵玉兰教授说这有两大因素:一是不可改变的因素,二是可改变或者可控制的因素。
不可改变因素包括:一是年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动脉壁血管内皮逐渐增厚,40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患病率增加一倍;二是性别。男女身体内激素不同,导致发病率的显著性差异。女性绝经前发病率低,绝经后发病率直线上升。目前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男女的发病率都在逐渐年轻化;三是遗传。有家族遗传史的人发病几率更高;四是性格。A型性格的人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更高,这类型格人群好竞争,对工作有紧迫感。
可改变或者可控制的因素
这是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管理及约束达到可控制疾病发生的因素。例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肥胖、精神紧张、饮酒。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一种急症,啥表现?心绞痛:最常见的是胸部憋闷、烧灼、有压迫感,会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疼痛会延伸至颈部及手臂,包括稳定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等。
心肌梗死:胸部憋闷、烧灼、压迫感,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猝死:突发心脏骤停,迅速死亡。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有3种: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心脏外科搭桥术
轻微的病变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狭窄严重的冠脉病变需要做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有些更复杂更特殊的病变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如心脏搭桥手术。
赵玉兰教授强调:“无论患者接受哪种治疗方式,出院后都要长期服用药物。”
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各种症状表现,赵玉兰教授提出:“冠心病患者应当坚持自我管理,长期规律用药,关注心绞痛,定期复查。”
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包括定期随诊、按医嘱服药、合理调节生活方式、适当锻炼、控制不良情绪和各种刺激等。
患者要注意并学会自己记录每次心绞痛的发生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伴随的症状,复查时让医生了解病情变化;每天要定时服药,出门和旅游时随身带药;在未经医生许可的情况下,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
“生活方式干预是冠心病管理的基础,并且应贯穿于整个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过程中。”赵玉兰教授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低糖、低脂、低盐的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坚持适当运动,保持乐观心态。
冠心病患者的血压管理早上起床后,上个卫生间,回来休息个五分钟,坐直,千万别翘二郎腿,血压计袖带不松不紧,测完一次后可以隔个几分钟多测几次,取平均值。一般来说,家庭血压测量一般高压低于135毫米汞柱,低压低于85毫米汞柱才是正常的。
冠心病患者的心率管理“乌龟心跳一分钟十几次才,老鼠一下好几百次,你说谁活得时间长。在某种程度上人的心跳也是慢点好,跳的慢了活的时间长呀。”赵玉兰教授讲到:心内科认定一般心跳每分钟大于70次就需要干预了,高血压病人大于75次需要干预,如果小于50次,也会增加死亡风险。
冠心病的血糖管理
中国心脏调查:约四分之三的冠心病患者患有糖尿病或糖耐量降低。
“血糖高是长期损害,血糖低是瞬间损害。”赵玉兰教授认为餐后血糖可以更好的预测冠心病事件。“这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多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是有关的。中国糖代谢异常百分之80都是餐后血糖高,因此空腹血糖并不能预测餐后血糖是否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异常对心血管死亡危险远高于空腹血糖异常者。”
中国CCEP建议: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应低于1.8mmol/L。
请注意:
1、一定要查指南,别再傻乎乎的去百度了。
2、不能凭化验单上的箭头判断您的低密度脂蛋白是否正常,上面的正常范围适用正常人,不适用高血压、糖尿病和ASCVD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