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降压、心衰...心血管科首推3款穴位贴敷 | 西苑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中国古代传统中医外治法之一,结合针灸、经络与中药学理论,将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等介质调和后,贴敷于穴位、患处,通过药物持续刺激穴位,不断地作用于经络脏腑全身,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的效果。穴位贴敷集针灸和药物治疗之所长,所用药方配伍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著,且无创伤无痛苦,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对惧针者,老幼虚弱之体,补泻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中医心血管病专科,并首次获得中医药领域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方面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特色,我科结合中医学“因病制宜”特点,根据临床常见病发病特点及核心病机,研制出系列穴位贴敷剂,如心痛贴、降压贴、心衰贴、失眠贴、便秘贴等,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深受患者欢迎。
▌贴敷时间及地点
心血管科穴位贴敷从7月1日起可以开单,7月17日起集中贴敷,根据病情需要全年都可以贴敷。
每伏头3天我院门诊一楼大厅进行集中进行贴敷
集中贴敷时间:
头伏:7月17(周二)日~7月19日(周四)
中伏:7月27日(周五)~7月29日(周日)
闰中伏:8月6日(周一)~8月8日(周三)
末伏:8月16日(周四)~8月18日(周六)
工作日 7:30~下午4:30;周六日 早晨7:30~11:30
集中贴敷地点:门诊楼一层大厅
▌温馨提示
7月1日后即可来西苑医院挂“心血管科普通号”,前往门诊开单交费后,在心血管门诊或住院部3楼三病区护士站均可取药并接受贴敷指导。
咨询电话:010-62835111。
心痛帖
【主治功效】
通阳散寒,活血止痛,通经活络。
【贴敷穴位】
膻中、心俞(双)。
【贴敷位置】
膻中:在胸部,当人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适用人群】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体质偏虚寒者尤为适宜。
【贴敷方法】
一年四季均可使用,而盛夏的“三伏天”期间是冠心病患者冬病夏治的最佳时节。此时借天、人阳盛之时,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温通经脉,达到防治秋冬季节心绞痛发病的作用。每伏前三日连贴3天。第1天,膻中穴与双侧心俞穴同时贴敷,共三个穴位,第2天、第3天只贴敷背部双侧心俞穴。每次贴敷4-6小时后即可揭下,不宜留贴时间过久,以免引起皮肤不适或过敏反应。
【三伏贴效果】
我科自2013年至今,已连续开展冠心病心绞痛“三伏贴”治疗5年,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三伏天进行心痛贴的贴敷治疗,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减少冬季心绞痛发作和再住院次数,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广大冠心病患者的青睐和好评,全国各地患者慕名前来诊治。
降压贴
【主治功效】
平肝降压、活血化瘀。
【贴敷穴位】
涌泉穴。
【贴敷位置】
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
【适用人群】
高血压患者的辅助治疗。
【贴敷方法】
每晚睡前洗脚后贴敷于涌泉穴(双),隔日一次;或每次贴于单侧涌泉穴,双脚交替贴敷。每次贴敷6-12小时,晨起取下,连续1月为一个疗程。
【温馨提示】
穴位贴敷为辅助降压方法,高血压患者宜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贴敷患者切勿自行停用或减量。用药前可用温水洗脚后擦干再贴敷,以利于药效发挥。
心衰帖
【主治功效】
温阳利水、消胀除满。
【贴敷穴位】
神阙穴。
【贴敷位置】
即肚脐,位于腹中部,脐窝正中央。
【适用人群】
各种急慢性心衰出现水肿、腹水、喘憋者。
【贴敷方法】
贴敷前清洁肚脐周围,患者采用卧位或半坐位,取适量药物置于穴位上,再将贴纸覆盖即可,每日一次,每次贴服4-6小时,贴毕清洁皮肤即可,连续1月为一个疗程。贴敷期间宜安静休息或轻度活动,尽量减少引起出汗的剧烈活动。
心血管科其他贴敷制剂
▌1.失眠贴
【主治功效】
交通心肾,宁心安神
【适用人群】
各种急慢性失眠患者,表现为入睡难、早醒、多梦等。
▌2.便秘贴:
【主治功效】
通腑泻热,润肠通便
【适用人群】
各种便秘的对症治疗,如热秘,气秘、虚秘等。
心血管科其他贴敷制剂,取穴均为神阙穴,贴敷方法同心衰贴,慢性病14-30天为一疗程,急性病根据病情酌情加减使用次数。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1. 慎用人群:
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过敏体质、瘢痕体质者需慎用。
2. 注意事项:
贴敷以后不要马上洗澡,不要在局部用力搓;尽量避免烟酒,少吃“发物”,如辛辣食品、牛羊肉、海鲜等,以免出现发疱现象;少吃生冷、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减少运动,避免出汗;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此外,穴位贴敷只是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常规药物治疗,因此在敷贴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3.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贴敷时间长短等,贴敷后皮肤可出现一定反应,如局部皮肤潮红、有灼热感、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或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皮肤过敏者,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并到医院就诊。
皮肤出现不良反应时,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部分患者皮肤较敏感,建议贴敷前先用生姜擦拭穴位及周边皮肤,可以减少皮肤不良反应。
供稿 / 心血管科 美编 / 宋宋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