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类肾病需要更重视降肌酐,而非尿蛋白!不少人给搞错了

文 / 肾病早知道
2020-11-26 10:12

我们都知道,血肌酐一升高就意味着肾功能已经出现损伤了,基本达到肾功能不全的程度甚至肾衰竭。所以基本上慢性肾病早期医生不会看血肌酐来衡量病情。

相比之下,尿蛋白相关指标是判断肾病早期情况的“宠儿”,是关注度最高的检查。尿常规尿蛋白呈阳性,说明肾小球可能出现损伤,通过进一步检查尿蛋白定量,如果超过上限值,基本可以判定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导致了蛋白的流失。需要及时控制肾脏炎症,纠正肾小球等肾细胞的生存状态,来阻止肾功能的持续恶化。

但有些类型的肾病,早期往往尿蛋白指标反应并不明显,而是血肌酐先升高。有些肾友不了解情况,再加上没有任何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诊或耽误治疗。

这四类肾病尤其要多加注意!

典型遗传类肾病——多囊肾

多囊肾是可以明确遗传性的一类肾病。通过肾脏B超可观察到两侧肾脏均匀不同大小的囊肿,且肾脏明显增大,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肾区疼痛。

一般多囊肾出现肾功能损伤后,不会伴有明显的蛋白尿,约半数人有血尿、血压升高的症状,且血液检查血肌酐指标已经升高。

肌酐升高标志着肾功能在缓慢下降,就要开始注意防止肾衰竭的发生。保护好剩余肾功能,既要重视控制高血压等指标的稳定,保证肾脏血流的良好情况,更要重视一些并发症的治疗,比如多囊肾患者多数伴有多囊肝,也会引起肝脏的损伤,肝肾本是一家,二者受损后都会相互影响。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囊肿破裂后易发生感染的情况,防止肾功能急性恶化,还需要注意避免感染的情况,定期做好复查。肾功能稳定后肌酐指标也会有所下降。

继发性肾病——高血压性肾脏病

长期高血压会引起系统性血液流通的变化,从而造成肾脏局部的一个血流异常。肾脏内血液供应不足,会导致肾单位中肾细胞的纤维化进展,此外,系统性血压升高会直接引起肾小球内的动脉高压,加重肾小球纤维化进展,肾功能硬化的进程。

高血压肾病早期的表现除了血压居高不下,还有水肿、夜尿增多的情况,尿蛋白的症状并不明显。由于高血压对肾脏的损伤是持续性的,因此发现是往往就已经比较严重,多发展到肾功能不全阶段,反而是肌酐升高早于尿蛋白。在中后期阶段,也会有尿蛋白的症状,一般漏出不会超过1g。

高血压肾病预防肾衰竭的关键是控制好血压,同时防治血压高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针对高血压肾病可应用沙坦类或普利类药物,起到降压、护肾的作用,也可以联合其他类降压药,起到防治心血管病的积极作用。

药物性肾损害——肾小管间质肾炎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慢性肾病最常见的类型,主要是以肾小球发生炎症反应为主要表现,肾小球损伤明显,多伴有尿蛋白的症状。相对来说,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不是很常见。

肾小管和肾间质也是肾单位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损伤多为突发因素造成的。比较典型的是药物性损伤。如果滥用一些本身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如解热镇痛性药物、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等,不注意剂量就可能引起肾小管的损伤。

但这类病情相对较轻,因此不会出现尿蛋白的症状或仅有轻微尿蛋白,但往往表现为肌酐的迅速升高。部分患者及时纠正药物因素后,肌酐往往可以回落,但如果发生慢性肾功能损伤,肌酐难以恢复到完全正常。

因此肾病患者们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一些可能损伤肾小管肾间质的因素。

缺血性肾脏病——肾动脉狭窄

有些肾病先天发生时就存在一定程度肾脏萎缩,肾脏缺血比较严重,肾动脉狭窄是比较常见的一类。由于病情进展速度较快,不会出现明显尿蛋白的症状,血肌酐升高则尤其明显。

(注: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