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误区,你犯了几个?

文 / 汪芳心视界
2019-08-22 04:14

22

08-2019

汪芳心语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一切辛苦和奉献都将在此时得到回报,而这也意味着新的开始。

The moment

试想在大街上随便拉几位老年朋友测量一下,保不齐都有高血压。然而由于一些错误认知的影响,降压之路走得格外辛苦!而当这些误区又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那就真的是“惶惶不可终日”了!不巧,我就碰上了这么一位可爱的患者。

阿姨今年80多岁了,对自己的健康尤为上心,最近因为血压的问题多次挂我的门诊。

“汪大夫,我的血压每天都量好几次,可是每次都不太一样,尤其是下午,这可怎么办啊?针对阿姨的疑问,我给予解释和安抚,并开具了降压药。

一周后,阿姨继续来咨询。“汪大夫,上周吃了您开的药,一个周过去了血压还是在140以上,不行就换药吧。面对阿姨急不可耐的情绪,我为她详细解释,期间阿姨还多次拿出自己准备的相关科普文章予以反驳……

今天上午,阿姨再次来挂号,与以往不同,这次是因为血压低。“汪大夫,吃了这么长时间的降压药,血压是降下来了,可是已经降到120了,也太低了吧,是不是高一点才更好呢?我问她是否有什么不适,她说没有,我说既然没有就不碍事,可是阿姨还是有些慌张……

下周阿姨还会继续来挂号吗?(┬_┬)(┬_┬)

老年人血压应当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呢?

临床上,我们把血压<120/80 mmHg称之为正常血压,>140/90mmHg时即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压从115/75mmHg开始,高压每增加20mmHg,低压每增加10mmHg,心脑血管事件就增加一倍。从这个角度讲,适当把血压控制得严格一点还是有利的。

很多人都会觉得“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高龄,所以老年人高血压诊断标准就应该特别设定。实际上我们早就废除了“按年龄段血压递增”的标准,也就是说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正常成人没有什么不同,高了就得降

只有那些身体本就很虚弱的老年患者,降压后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脑供血不足或相关病情恶化,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时候就以延续生命为主了,血压高点就高点吧。

血压有一定波动很正常,无需一天多次测量!

即便是健康的青年人,一天之内血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身体状态、环境温度、情绪,甚至饮食等,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波动。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是如此,即使整体控制的比较稳定,也难免会有偶尔超标的时刻,这也是正常现象。

对于量血压的频率,每天固定时间测量2-3次取平均值即可(比如上午6至10点,下午4至6点),不需要早中晚多次测量,量多了反而刺激紧张情绪。

为什么降压药不能立竿见影?

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降压必须循序渐进,这是由其病理特点决定的。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更要学会坚持和等待。

文中的这位阿姨,上午吃了降压药,下午量血压发现没有达标,便认为是降压药有问题。这显然是错误的认识!降压药不同于别的药物,治疗上有一个过程,一般需要2-4周才能起效

老年人血压低了一定不好吗?

对于任何年龄段的人来说,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唯一的——“降压达标”,最终目的是降低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体风险。因此,年龄≥65 岁的患者,当血压水平≥ 150/90 mmHg时,就要考虑服用降压药;如果患者是80岁以上的老人,该指标可放宽至≥ 160/90 mmHg。

但,有时候我们也会精益求精!

假如年龄≥65 岁的老年患者能够耐受低血压,那么还可以进一步降至140/90 mmHg以下,特别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等的老年患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血压能低就尽量低一点;以及年龄≥ 80 岁的高龄老年患者,若耐受性良好,也建议血压进一步降到140/90 mmHg以下。就像文中的阿姨,血压(高压)已经降低到了130mmHg,本身也没有什么异常,那就继续维持就可以了——这其实是好事啊!

总之,老年高血压患者一定要积极降压,降压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至于具体降多少,则是因人而异的。我们一定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情况和耐受力,本着个体化、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去服药。

爱国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五千年沧桑,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

七十年前,伴随着一代伟人雄伟庄严的宣示,新中国从此讫立在世界的东方!

四十一年前,伴随着另一个伟人的频频招手,中国开放了,从此多彩的世界有了我们矫健的身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新一代领导人实现中国强国梦的呼唤,中国腾飞了,从此世界之林中国的声音日异浩大!

中国地图宛如一只雄鸡屹立在东方,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强大的中国魂、中国梦!无论道路有多曲折,无论眼前正遭受怎样的艰难险阻,我们终将突破重围,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今年喜逢祖国70周年庆,遂跑一个中国地图以示祝福。爱国,爱家,爱你,爱我,加油北京医院跑团,加油杰凯跑团!

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