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脚肿、胃部不适都是糖尿病惹得祸,需当心!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如果出现了本文为大家介绍的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控制治疗。
糖尿病引起脚肿原因:
这是因为,一方面,肾脏病变导致大量蛋白质从尿中排出,血浆渗透压随之降低,使体内水分集聚而出现水肿;另一方面,肾脏受损也可影响体内水分的排出,水分滞留于体内而出现水肿。患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病人,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受损,站立位时下肢血管不能正常收缩,于是出现淤血并导致水肿。再者,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利于液体渗入组织间隙。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心脏病或肝病病人也可出现浮肿的情况,部分病人可因接受胰岛素治疗而出现药源性水肿。因此,糖尿病病人出现水肿时应首先明确病因,再针对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胃轻瘫?
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称为消渴病胃痞满,这类患者因为消化吸收不好,营养跟不上,一 般会很消瘦。高血糖可使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胃排空滞留相延长,尤其进固体餐的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延长。血糖从正常水平低限升至高限即可对胃排空造成影响。血糖水平升高就使胃排空速率下降。
专家解释,糖尿病性胃轻瘫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波及消化道,消化道就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胃就像瘫痪了一样,被形象地称为胃轻瘫。糖尿病胃轻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病人胃动力不足,无法把吃进的东西排出胃部而导致的。
糖尿病可引起排尿困难
据统计,大约40%的男性和20%的女性糖尿病患者,首发症状就是排尿困难。因为糖尿病可以影响人体膀胱排尿神经。
排尿是在植物神经(也叫“自主神经”)的支配下,通过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运动来完成的。正常情况下,当膀胱被尿液充满,神经感受器将信号经传入纤维送达神经中枢(脊髓和大脑),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纤维发出排尿信号,于是,膀胱逼尿肌收缩,同时尿道括约肌松弛,排尿得以顺利完成;而在其他时间里,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约肌收缩,因而不会发生尿失禁。长期高血糖可以损害支配膀胱和尿道的自主神经,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膀胱逼尿肌或尿道括约肌发生功能障碍或二者功能不协调,从而引起排尿功能障碍。
一般糖尿病患者发生逼尿肌无力后首先表现腹部胀满不适、排尿困难费劲、每次尿量少,以后发展会出现尿次数增加、每次尿量少、小便失禁表现(即充盈性尿失禁)等。糖尿病会引起外周神经病变,后者可影响膀胱逼尿肌,长时间累积导致膀胱逼尿肌病变而造成逼尿肌无力,又称神经源性膀胱。除了尿液潴留在膀胱中引起上述的不适表现外,还容易形成尿路感染,不及时处理,感染可逆行向上导致肾炎,严重的话细菌进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
长期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小便无力等症状,要及时就诊检查原因。不过,如果老年患者出现这种症状,也可能是老年性肌张力减弱导致的小便困难,可以通过锻炼逼尿肌来逐步改善症状。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腹泻呢?
专家介绍,糖尿病腹泻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种,与其他并发症相比,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这类病人一般起病隐匿,病程长,病情重,而且由于病因错综复杂,给有效的治疗带来了一定难度。
一般来说,如果糖尿病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或虽经治疗但血糖控制得不好,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患者肠道微血管病变,引起植物神经功能损害,继而导致肠蠕动失常、肠道内细菌异常繁殖及消化吸收功能不良,从而发生腹泻。因此,中老年人一旦发生慢性腹泻,除想到消化不良、肠炎和肠道肿瘤外,勿忘查血糖。
糖尿病腹泻,夜间较白天多见,大便常为稀水样或半稀便,没有明显的腹痛症状,有时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病人可伴有口渴、多饮、多食、饿得快、乏力、消瘦等糖尿病症状。常因忧虑、情绪激动而复发。血糖控制不好时可加重,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以中老年人居多。
治疗糖尿病腹泻不只要降糖。一旦确诊糖尿病腹泻,应消除顾虑,稳定情绪,合理控制饮食和选用降血糖药物,使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同时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