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药圣李时珍,捧着无法出版的《本草纲目》,跪在太仓王世贞面前,老泪纵横,向王表示:愿乞一言,以托不朽……

文 / 芳芳聊健康
2022-03-12 00:10

1580年,63岁的一代药圣李时珍,捧着无法出版的《本草纲目》,跪在太仓王世贞面前,老泪纵横,向王表示“愿乞一言,以托不朽”。然而,答应当时为《本草纲目》作序的王世贞,直到十年后,也就是李时珍去世前三年,方才动笔。

1518年7月3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出生,他是咱们国家广为人知的最后一个神医,被后世尊为“药圣”。他最大的成就是,花了27年时间,改了3遍稿子,最终形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是中医的高峰。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父以及父亲李闻言都是医生,从小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下,他也对于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小时候还常常跟父亲一起上山采草药,他的父亲也会教他辨认一些草药的名字以及动植物。

不过,在古代,医生的地位过于低下,因此,李闻言希望李时珍能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愿儿子再走这条担风险又备受凌辱的谋生之路。

李时珍14岁那年,父亲曾经带着他去考试,结果考上了秀才,但是这似乎就是李时珍的科举生涯了。

李时珍这个人热爱医术,并不热衷于考试,随后他考了三次,都没有中举,于是父亲也只好认命,让李时珍专修医术,20多岁的时候李时珍就已经是一个名气不小的医生了。

李时珍治病一直秉承着“医病救人”的态度,在他的眼中,只有病人,没有所谓的阶级之分,对于富家员外和贫穷百姓都是一视同仁。

而且,他对酬劳看得很轻,富人给得都是金银,他对此不屑一顾,但是,穷人没有钱给医药费,只是给他带点草药,他也甘之如饴。

由于李时珍的医术很扎实,他精通很多疑难杂症,加上他为人低调谦和,1551年被保举进攻做了太医。

在做太医期间,李时珍接触到了大量的医学典故,也是这段时间,让李时珍的医学知识得到了很大的积累,但也发现了很多医书中有很多错误,就连一个简单的拉肚子都有不同的错误药方出现。

有鉴于此,李时珍下定决心,自己要重新编纂一部全新的本草(记载中药的书),造福于人,流传后世。

说干就干,李时珍从此一有空闲,便大量阅读书籍,他不但细致去读医药专著,对于经、史、子、集、传、农圃、占卜、星相、乐府百家也一一诵读,前后读书约有八百多家。

后来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从1565年开始,李时珍在儿子李建元和弟子庞宪的伴随下,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到各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向捕蛇者、渔人、樵夫、农民、车夫等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甚至为了重新获得草药的真实药性和更加准确地描述它们的疗效,他在行医与采药过程中还对许多草药进行了亲身体验,再现了“神农尝百草”的经典。

到了李时珍50多岁的时候,《本草纲目》的编纂工作进入关键时期。他要重新确定《本草纲目》的编撰体例,对药物资料进行细致、科学地分析整理,终于在1578年完成了这一工作。

而《本草纲目》的完成,也为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时珍对中国医药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创建了本草学的新体系。李时珍打破了传统的本草学的分类方法,创立了新的16部60类分类法;

二是创立了药物分析的新体例。《本草纲目》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从药物的生长、采集、气味、主治等各个方面对药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药物学研究方面有很多突破;

三是发明了很多新药,丰富了药性。《本草纲目》中有370多种药物,是过去的本草著作中没有的。这些药物,大多是李时珍直接从民间采集而来的。其中的不少药物,至今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药。

《本草纲目》不仅在我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作用。《本草纲目》最早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来又流传到越南、印度及其他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医学乃至文化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我们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医不好见效慢,或者崇尚西医,贬低中医,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中医遵循着天地阴阳的思想,是医学也是哲学。

我们老祖宗流传至今的东西,无一不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华。我们可以接受,可以融合外来的文化,但是也不要忘记了自己的本土传承。融会贯通,才是最好的发展。需要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