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丨王静
传
承
最近一段时间不知怎么回事,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神疲乏力,没有胃口,我的老毛病——慢性阑尾炎也伺机而动造起反来,短短两月之间,急性发作了两次,发烧、腹痛不止,遵医嘱禁食、输液,每次都要折腾近一周才好。也曾想痛快的和阑尾断舍离,可终究没下定决心。医院体检也没再发现其他问题,心想可能就是亚健康,找中医调理调理吧。
几经打听,找到一位据说不错的医生,医生诊了脉,说我是损耗过度,外加肝气上逆、气血不和。换句话说就是4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老中医说:“你要想把身体调理好,要做到三点,第一不熬夜,每晚保证10点睡觉,第二不劳累不操心,中午保证30分钟午休,第三不生闷气。做不到这三点,中药也吃不好。”
医生很健谈也很幽默,和我继续聊,“你要先顾你自己,自己身体不行,咋管别人?孩子都那么大了,你用得着天天陪着熬吗?到时候孩子上学走了,你身体坏了,到时候找谁哭去?你看你脸颜色多差,眼袋多重,把自己熬成个黄脸婆,老公也要嫌弃你。工作累了就请假,家务就不要干了,没事就睡觉,手机不要看,闲事不要管,静气凝神,好好调养。”
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一位白衣飘飘的白发老者打坐修炼的画面。长叹一声,心说怎么可能?是人不是仙,难免有杂念。
中医讲究的是治未病,医生说的这些我都能理解,甚至我和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病人也说过类似的话,在上篇小文里,我还说到:不要把自己的所有都给孩子,儿孙自有儿孙福。可说和做,真的是两回事,不禁汗颜。
就像我们的职业,都知道熬夜伤身体,可医生护士却不得不值夜班;都知道方便面是垃圾食品,可忙到深夜的他们却不得不吃;都知道一日三餐要按时按点,可却常常忙得错过饭点,经常是几点忙完,几点吃饭。那些和患者讲了无数次的健康知识、养生常识他们自己却常常做不到。
又比如我的祖母和母亲。我的祖母今年90岁了,我们姐弟两人还有叔叔、姑姑家的孩子都是祖母从小看大。我父亲今年也已经70岁了,早上出门锻炼,还要被自己的老妈念叨:“把衣服穿厚点,早上冷……”休息日,我想把老太太接到家里住两天,我奶说:“我不去,我还要给你爸烙菜馍呢,我走了,你爸吃不好饭。”前几日和奶奶打电话,无意在电话里说起自己不舒服,老太太一听立马要到新区来看我,要给我做饭,要给我搅甜面汤,说养胃。我说你年龄大了,别来了,我守着医院呢,你别操心。你把你自己管好就行了。老太太说你没到我这年龄呢,不由人。最终还是跑来新区, 住了一周,看到我确实无恙才放心回去。祖母一生勤勉,年轻的时候,爷爷是司机,常年在外,奶奶里里外外一把手,大到孩子们的婚事,小到柴米油盐,都要奶奶一人操持。90岁的老人,生命是以“天”计算的,早该为自己而活了,可为儿孙操心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根深蒂固,改不了了。
前年夏天,母亲在一次常规体检中查出肿瘤,当时医生给我们两个化疗方案,一个住院时间短,7天一个疗程,每月一次,但相对副作用大;另一个住院时间长,14天一个疗程,用的是一种新药,相对费用高,但副作用也要小一些,也是每月一次。母亲选择了第一个方案,理由是住院时间短,能少麻烦我点儿,还能省钱,想着不化疗的时候还能回西安照管我弟弟的孩子,接送我侄子上幼儿园,给弟弟两口子做做饭。自己的身体出了这么大的问题,还操着儿女的心。
生活中也常见到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比如说我的一个好朋友,她考虑问题的路径总是和我不同。同样一件事情,我总是从最坏的可能考虑,总是想到最严重的后果,一开始就掉入深渊,陷进沼泽,然后慢慢往出爬。而我的朋友总是很乐天,即使很糟糕的事情,她也能想到好的方面,她总是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想那么多干嘛?我俩兜里都有一百块钱,我想到的是给别人买点啥,她却会给自己花。并不是我多么的无私,也不是我的朋友自私,只是生活的理念不同。她能做到先爱自己再爱别人,而我做不到。同样一箱水果,她会挑最新鲜的吃完,不新鲜的扔掉,而我却总会从不新鲜的开始吃,直到最后都吃的是不新鲜的水果。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她选择果断的断舍离,干脆,从不拖泥带水,而我却总是考虑良多,犹豫不决,最终在纠结中埋葬自己;面对未来的生活,她考虑怎样让自己活得更滋润,而我考虑怎样让孩子、老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就是我俩的不同。她有大格局,活的潇洒、大气又蓬勃,而我总是思前想后、谨小慎微。真是从骨子里羡慕嫉妒恨呀!这些年深交下来,我越发佩服她,也被她不断的洗脑,已经进步很多。怎奈还是修行尚浅,未得真传。
像我朋友这样的人是真正会生活的人,她们情商高、智商高,她们不会让自己委屈,也不会让别人感到不舒服。她们不具备所谓的自我牺牲精神,她们也不是天生六感不全,她们只是习惯用阳光、积极的心态去处理问题。有人是天生性格如此,有人则是历经生命的变故,大彻大悟。我有一位好友罹患重病,在鬼门关转了一圈回来后,像变了一个人,或者说是那个原本的自己挣脱灵魂的束缚,终于脱壳。她不再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老公身上、放在没完没了的家务上,而开始认真的为自己而活,健身、拍视频、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骑行、感受大自然的美。重生之后的她越来越有活力,生活的多姿多彩让我们这些俗人羡慕不已。
反之,也有人始终改不了、做不到。这个反面教材就是我和我的母亲。母亲自患病以来,越发得过且过起来。虽说目前病情稳定,可母亲对生活似乎再也提不起劲儿来。
我说:“妈,我给你买身衣裳。”母亲说:“买啥呢,不知道还能活三天俩后晌,别花钱了。”我说:“你看咱家的煤气灶、抽油烟机都烂成啥了,用的时间长了,不安全,我给你换一套吧。”母亲说:“不买了,凑合用吧,花那钱干啥,我还不知道能活几天,省着点给孩子上学用。”我说:“妈,我给你买了羊肉 , 你炖了吃。”她说:“等你和娃回来了,再炖。”我说:“妈,你要觉着身体可以, 没事出去转转,也学着跳跳广场舞,或者看你喜欢啥,学个啥也行,和院子里的叔叔阿姨玩会儿麻将也行。”她却说:“不想去。我都这年纪了,还跳啥舞呢,我就想着多活几年 ,看着心心(我侄子)长大就心安了。”
我真是“哀娘不幸,怒娘不争”呀!
你看吧,同样面对变故,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因为年龄的因素吗?我想应该也有一点儿,但更多的是性格使然。而我呢,也继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身为这个家庭中的一份子,我身上流淌着祖辈的血液,同样也继承着祖辈的秉性和习惯,一不小心就活成了他们的样子,天生操心的命。
女儿正读高二,每天晚自习回来已近11点,我操心她路上的安全,她还要继续学习到凌晨,我操心她睡的太少,我操心她在学校有没有吃好饭,操心她上课听不听得懂,有没有打瞌睡……女儿的辛苦自不必说,我能做的也只是陪伴而已。就像老中医和我开玩笑说的:“你天天陪着熬夜,孩子就能考上北大、清华了?”可我想着,总要尽一个当母亲的责任吧。至于工作和家务,我更是好像有强迫症一样,一天不干,就能要了我命似的。记得早些年,还在临床倒班,一个夜班上下来,整个人已经七荤八素,头晕脑胀了,可回到家,只要看到地上脏或是衣服没有洗,孩子的玩具没有整理,就怎样也不能安心的睡觉,非得把这些事都处理利索了,才能心安理得的躺被窝,才能睡的踏实。经过这些年不断的被批评与自我反省,已改进不少,但依然做不到“脸厚心宽”、“没心没肺”、“独善其身”。
老中医的话言犹在耳,我也深以为然,怎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思量了几番,终也觉悟了:所谓百人百性,也不用刻意的去效仿谁,或强行改变自己,习惯了操心,心安即可;忙于家务,而心无怨怼,乐在其中即可;忠于工作,问心无愧即可。只要所有的付出都是自己心甘情愿,又为何不能甘之如饴?至于自己的身体,即便是为了能继续“操心”, 也还是要好好爱护珍惜,提着一大兜中药,回家熬药去。
当我坐在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耳边传来斌哥的“怒吼”——“看个病,你都这么多感慨,看几点了,喝了药,赶紧睡觉去。”
赶紧端起药碗,一饮而尽,麻溜上床。
【完】
作者简介
王静,铜川人
铜川市人民医院职工,文学爱好者
图片:网络
编辑:刘奕珂
讲述耀州故事丨发现耀州之美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