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就是脸上有火!釜底抽薪的方子,清胃火,治痤疮

文 / 公大叔说健康
2021-12-16 00:11

文章来源:微门诊

今天,我给大家说说,中医治疗青春期痤疮的经验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孩,当时年纪是18岁,学生一枚。

一个女孩,正值18岁,本该是青春年华,激情飞扬。

可是,这个女孩却十分自卑,不喜见人。

为啥呢?就是因为她额头和脸颊处有痤疮。

这个痤疮,已经两年了。最初,是黑色丘疹,挤压之后有乳白色的粉质冒出来。最近这段时日,皮疹不断加重,而且开始向胸背部扩散。

等到就医的时候,这个女孩的脸,几乎就被痤疮给毁了。颜面处有黑头粉刺、丘疹、脓包、结节和囊肿。总而言之,已经完全影响到了她的形象。

面对这个情况,患者本人十分着急,也很上火。在人前人后,显得特别自卑。青春期本该有的很多美好体验,对她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怎么办?就医。

找来找去,家人决定带她看中医。

问诊期间,见患者脉象弦数,舌苔黄,舌质红,面部烘热。

患者自述,自己大便偏干,小便偏黄,脸上有瘙痒感,经常觉得心烦口渴。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

黄连6克,生地黄30克 ,牡丹皮15克,当归10克,升麻10克,桑白皮10克,大黄6克,黄芩6克,连翘10克,白鲜皮30克。

所有这些,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应用3剂以后,诸多身体不适有了明显减轻,面部皮损有所改善。

接下来,原方稍作加减,再投5剂。患者用完,脸上皮肤状态大大改善,丘疹等皮损几乎消失,远远看去,几乎察觉不到任何异常。

面对这样的效果,小姑娘非常高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这是在1995年,于《云南中医中药》上刊发的验案。

现在,我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其实,这个女孩的问题,在于肺胃有热,上蒸于面。

这是中医皮肤病学理论中,对青春期痤疮的基本认识。

什么意思呢?你看,人的脸,在上部,这相当于一口锅。

人的肺胃,在下面,这相当于锅下的柴火。

人的脸,为啥起痤疮啊?形象一点说,就是下面的柴火烧得太旺太热了,让锅里冒烟了。这就是痤疮的由来。

说得学术一点,就是所谓肺胃有热,上蒸于面。

咱们拿上头医案里这个小姑娘来说吧。她脉弦数,主有热。舌红苔黄,主热盛伤津。肺胃之热弥漫三焦,所以小便黄,大便干,面部烘热。患者津液亏少,心阴不足,心神不安,所以心烦口渴。

看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问了,这里的热邪,为啥一定是肺胃之热呢?肾火、心火、肝火,难道不会引起痤疮吗?

实际上,不见得不会。痤疮以心火和肝火论治的例子,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多的。但是相对来说,以肺胃之火论治,还是最普遍的经验。而且,就上文医案里这患者来说,其全身状态和舌脉特点,也没有对心火、肝火之证,形成特别明确的诊断支持。

既然问题,锁定为肺胃有热,那自然就要清热。如何清热,我们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黄连6克,生地黄30克 ,牡丹皮15克,当归10克,升麻10克,桑白皮10克,大黄6克,黄芩6克,连翘10克,白鲜皮30克。

这个配伍 ,我建议你把它抄录下来。它是很有示范意义的。这其实是清胃散的加减化裁。

清胃散,出自《脾胃论》,是一张清胃凉血的方子。其基本组成,是生地、当归各6克,牡丹皮6克,黄连9克,升麻6克。其中黄连用量很特别,“夏月倍之”。

其中,黄连苦寒,直折胃火。牡丹皮和生地,凉血清热滋阴。当归,养血活血。升麻,一方面清热解毒,一方面升散郁火。所以说,这个方子,是清胃火的基本方,最初是用于治疗胃火上冲,导致牙痛牙龈出血的。患者一般脉滑数,舌红苔黄,口干舌燥,口气热臭。

上文医案里,在清胃散清降胃火的同时,加入桑白皮和黄芩清肺火,以连翘来清热解毒,用白鲜皮清热止痒,用大黄通便,使得肺胃之热随后门而出。

如此,肺胃之火得到降泄,如釜底抽薪,人的脸上就没了火热熏灼的困扰。患者的痤疮,自然就好了。

我把这个经验,给大家解读一下,希望大家能明白关于青春期痤疮的成因,和中医治疗思路。

你记住,青春期的孩子,只要肺胃没有太多火,脸上就不会有太多包。这就提示我们,要保持清淡饮食的重要性。你越是吃得肥厚,摄入太多热性的食物(说白了就是肉吃太多),越是会累积胃火。再加上青春期阳热之性旺盛,这就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痤疮。这类情况,十分多见。

医案里这个配伍,属于清胃散加减,是中医人比较常用的组方思路。非专业的读者朋友,如果你确实也为痤疮所困扰,那最好将此方抄录。若经中医辨证,确属肺胃有热,可以适当加减应用。不经辨证,不要盲目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