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疾治血!不停点头一年,用活血方治好,小小医案,开卷有益

文 / 晨湘西
2021-11-16 09:09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诊断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里头“顽疾治血”的临床思路。

啥意思啊?顽疾,就是说一些顽固疾病、难治的病,咋治也治不好的病。治血,就是说,可以尝试从改善气血运行、血液状态的角度来治疗。

说不定,这么一来,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吧,我给你举个例子。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张学文。他是陕西人,出生于1935年。他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络上查找他老人家的学术生平。我为了节省笔墨,就不多说了。

有一次,张师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医案记载姓王,当时年纪是51岁。

怎么回事呢?原来,此人从去年开始,就有不由自主点头的毛病。

对,就是不由自主地点头,无法控制。

什么时候点头呢?就是睡到半夜12点以后,就开始点头。

当然,这么点头,肯定影响睡眠,所以患者到时候就不得不醒过来。

醒来以后怎么办?就看点头持续的时间。有时候,持续点头十多次就结束,那还好,等结束了继续睡觉。

可是有时候,点头没完没了,持续不断,那患者只能来到户外,一边转悠,一边用手揉按颈部。这样,才能让症状缓解下来,最后再上床睡觉。

当然,也有的时候,怎么揉按都不行,那好了,这一宿别睡了,点头到天亮吧。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得上了帕金森啊?

患者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啥都没查出来,没有毛病。

医生想,那不能不给人家开点啥呀?于是,就给开了谷维素和维生素。但是,服用之后,一点效果都没有。

后来,这个毛病持续了一年多,患者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不住点头之外,还有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记忆力差等现象。但此时去医院检查,又排除了心血管疾病。

你说说,这事儿可咋办?

患者实在太难受了,于是决定投中医治疗,并且几经辗转,慕名找到了张学文前辈。

张师了解情况后,立刻给患者诊脉。发现,患者脉象沉涩、舌暗红,苔腻。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张师就给开了一张方子。我们看一下:

丹参30克,川牛膝、川芎、薤白、僵蚕各10克,山楂、瓜蒌、茯苓各15克,天麻、钩藤、菊花、葛根各12克,水煎分两次,早晚服,每日一剂。

与此同时,还配合了丹参注射液。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8剂以后,晚上点头这个事儿,基本就消失了。气短胸闷之感,也随之减轻。

这个时候,原方去掉茯苓,加入降香10克,桂枝6克,再投7剂。

最终,患者诸证悉平,而且一直未曾复发。

这是张师早年的一张验案,初诊时间是1979年的4月25日。

现在,我想和你聊聊,这背后的道理。

还记得我开篇说的话吗?顽疾治血。

上面这个患者,要想改善局面,必须从治血开始。

为什么呢?你看,他脉象沉涩,舌质暗红,这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有淤血啊?淤血阻滞脉道,所以脉沉涩。舌体血运不畅,所以舌暗红。

气为血之帅。血瘀,则气不畅。气滞血瘀,所以患者到后来就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

因此,对这个患者来说,就必须化瘀血。

当然,事情还不是那么简单。你看患者的舌头,还偏腻。腻苔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有痰浊啊?

所以说,这个患者的问题,在于痰瘀互结。既有淤血,又有痰浊。痰浊,会加重淤血。反过来,淤血阻滞,也会令痰浊加剧。

请注意,在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理论中,痰瘀互结的局面,会引动肝风。肝风这么一吹,患者的脑袋就会不住地点头。

为什么患者点头的毛病,非得出现在晚上呢?很简单,因为夜里气血运行相对缓慢,这就让血瘀相对严重。血瘀加重,故而夜里点头。

我这么说,你应该明了了吧?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活血化瘀、祛痰通络、平肝熄风。我们看看当时张学文前辈用的配伍——

这个配伍,基本就符合了上述要求。

其中,丹参、牛膝、川芎、山楂,用于活血化瘀。瓜蒌、薤白、茯苓,是可以化痰除湿的。菊花、天麻、钩藤、僵蚕,可以平息肝风。葛根,是治疗颈项不适的要药,用于布津液、舒筋骨。

如此一来,患者的基本问题就得到了充分解决,点头的毛病,自然可以改善了。

怎么样?你看懂了没?这就是利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顽疾怪病的例子。

其实,这人间的病啊,千千万万。它们到底怎么来的,真的很难说得清。但是,久病入络、久病入血,这样的例子却也着实多见(譬如在对肢体痹症的治疗中,久病患者以活血化瘀法论治,往往见效较好)。在对一些顽疾怪病的治疗过程中,重视活血化瘀之法,是不少中医人的共识。所以说,治血,是永远不可忽视的主题。

当然了,脑袋不住地摇摆、点头,真的只能因淤血而来吗?未必。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所以,有这方面困扰的人,应该积极主动地看中医。文老师上面所谈的,不过是部分理念,代表着经验之一,并非人人适宜,因此仅供参考。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希望广大的中医爱好者,能从中受到启发。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