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识药》第二期 石中之君子——菖蒲
哈喽,大家好呀,欢迎来到我们舒调学派的科普小课堂——神农识药,今天是本栏目的第二期。神农识药这个栏目的创办初衷是为了让大家认识了解常见中药,也是回答大家类似,这味药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作用,是不是药食两用的,日常能吃么,好吃么,怎么做好吃等等的问题。同时,也是想把张震老和疏调学派诸位专家前辈常年诊疗实践积累下来的用药经验做一个梳理。
那么,废话不多说。开始今天的神农识药吧。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一味十分常见的中药,说它十分常见,不只是因为大夫经常开,还是因为它随处可见。
这味药就是——石菖蒲。石菖蒲味辛,微温;归心、胃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滇南本草》亦云其可治九种胃气,止疼痛。可治疗行(风)痹、痛(寒)痹、着(湿)痹,肺气上逆。还可补益五脏,通利九窍,使人耳聪目明。据说使身体轻捷,增强记忆力,不犯迷糊,还有延年益寿的功用。
石菖蒲
古代文人十分喜爱菖蒲,在文震亨《长物志》中记载:“花有四雅,兰花淡雅,菊花高雅,水仙素雅,菖蒲清雅。”菖蒲和兰花、菊花、水仙合称花中四雅。王象晋则《群芳谱》说:“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 古代文人认为菖蒲在哪都能长,水边可以,土里可以,石头缝里也可以,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光照,温度,样子也好看,不媚俗。
长物,本乃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则凡闲适玩好之事,自古就有雅俗之分,长物者,文公谓之“入品”,实乃雅人之致。
古代文人经常伏案工作,天长日久视力就不好了。菖蒲有明耳目的作用,文人们针对此发明了“蒲石盆”,把菖蒲作为盆栽放在书斋之中,在采集菖蒲叶上凝集的晨露来润泽眼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慢慢地,就形成了在书斋里放“蒲石盆”的风潮。
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
而我们疏调学派对菖蒲也有自己的认识,菖蒲在云岭中医疏调学派中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其也是“疏调安神汤”的核心药物,因其有行气理气之效,亦可在一定程度之内疏利人体之气机,且对心气不定也有一定效果。其与远志合用更可交通心肾。现代药理学发现,其药物之有效成分细辛醚可对中枢系统起双向调节作用。其主要功效为镇静安神。同时还有一定的抑制气管收缩及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对症下药
经方主治:肾虚耳聋、湿瘘及湿疮、心虚气郁等 功效:补益肾气、促耳聪、清热利湿、养血祛风、清养心神、解郁等
疏调安神汤:疏调汤基础方去川芎、枳壳、香附,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合欢花、石菖蒲、远志。其主治失眠症。
(疏调汤是“国医大师”张震的亲自拟定并向同道举荐之疏调气机基础通用验方)
本方在张震老著的《国医大师张震气机疏调论治》一书有详细说明
菖蒲的用处这么多,大家也可以自己养一盆菖蒲,即能观赏菖蒲的盎然生机,又能提升些生活情趣。
用于盆养的菖蒲也被称为“石上菖蒲”、“石菖蒲”,生于水中的石头之上。栽培时无需泥土,在盆里摆几块石头,盛满水,向石上洒些冷米汤,再抛些菖蒲籽,然后把盆子置于阴湿之处,就可以等待菖蒲慢慢生长了。
那么,今天的神农识药就到这了,希望大家喜欢,有任何问题或意见可以在微信后台留言,我们每一条留言都会看的哟~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