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名老中医徐志瑛:应用膏方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浅析

文 / 健康十招
2021-03-20 18:19

膏方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与地位

膏方因其由多种药味组成(很大一部分药物均为补虚药),故其主要作用为扶正补虚。用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其功效为调和阴阳、强健五脏、补益气血、扶助正气。

因为支气管哮喘宿痰伏肺为病之标,肺、脾、肾等脏虚损为病之本,外感、劳倦等为病之诱因。

膏方能强健脏腑,增强体质,使肺卫固,肾气纳,血脉和,痰浊去,预防外邪侵入,从而使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预防哮喘的发作,集中体现了《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思想。

其次兼顾祛邪治病,故膏方能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起到清里热、除冗寒、化痰湿、行气血、疏经脉、调冲任等功效。体现了中医寓攻于补,攻补兼施的治疗特色。

支气管哮喘膏方辨因论治

益气健脾补肾为本。支气管哮喘患者病程缠绵,久病多虚,尤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甚。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化津,而致痰浊内伏,痰气交阻;

脾虚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精微,积湿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上贮于肺,肺失宣肃;

肾虚精气亏虚,摄纳失司,阳虚水泛为痰,阴虚则虚火灼津为痰,上扰于肺,肺气出纳失司。

故支气管哮喘膏方调治当益气固表,而使肺气充足,宣肃正常,卫外有力,肌肤得以温养,腠理汗孔之开合有度,皮肤柔润,肌肉坚实,外邪不易侵入。

方选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防风等;健脾化痰,水精四布,以杜其生痰之源,同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强健则五脏六腑皆有所养,各司其职,邪无所犯,方选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山药等;

补肾固本,温肾纳气,滋阴补肾,方选人参蛤蚧散、金匮肾气丸、苏子降气汤加减,常用药物有人参、蛤蚧、枫斗、冬虫夏草、补骨脂、仙灵脾、熟地黄等

并佐以通鼻窍、利咽喉、清肺热等方治法,从而起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支气管哮喘膏方调治注意事项

1.膏方治哮勿忘痰

《症因脉治·哮病》:“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朱丹溪认为:“哮主乎痰。”

由此可见,痰饮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因素,其基本病机是伏痰遇诱因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使肺失宣降,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喘促。

故在扶正补虚的同时当以治痰。采用健脾燥湿、清热化痰,温化寒痰等,常用药物有野荞麦根、老鹳草、佛耳草、桔梗、浙贝、天竺黄、浮海石、海蛤壳、寒水石、胆南星、皂角刺、白芥子、苏子等。

2.祛风利咽贯其中

鼻为肺之窍,咽为肺之门”。肺系疾患,鼻咽首先受害。

这与现代医学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归为全气道炎症高反应综合征有相似之处。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中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为78%,这一现象在临床中也得到了验证,故将鼻咽炎症认为是哮喘发病的宿根之一。

当哮喘发作期缓解后,治疗其鼻咽部的炎症很有必要,体现了治病求本的思想。

方选辛夷散加减,常用药物有防风、鹅不食草、辛夷、苍耳子、香白芷、川芎等,利咽用木蝴蝶、人中白、鱼脑石、桔梗等使鼻咽通利,表卫得固,肺气宣降。

膏方的适用时间

徐师认为膏方一年四季均可处方,非冬令所特有。这一观点早在清代就已经提出了。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的清热理脾除湿膏处方于九月份,调中清热化湿膏处方于四月份,扶元益阴膏则处方于七月份。这说明运用膏方,只要于病有利,一年四季皆可用。

对于所提到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点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尤为重要。“春夏养阳”补足卫外的阳气,以在秋冬能预防哮喘的发作,代表药以参、芪之类为主。

“秋冬养阴”达到阴阳平衡,其代表药应属胶类,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等。通过全年的调治,达到气血充盛、阴阳平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促进哮喘的痊愈。

膏方的形式

1.素膏

仅以糖和蜜糖熬炼成膏的称素膏,一般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

2.荤膏

含有动物类药物,以胶炼膏称为荤膏。滋补力量较强,常用于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

另外,徐师于夏令季节常将膏方进一步浓缩冷却结成块状,打碎磨粉制成胶囊,亦可作为膏方的另一种形式。

典型病例

韩某,男,58岁,于1999年5月10日初诊。诉自幼哮喘,时发时止,每年发作5~6次,近3年呈持续状态,咳嗽入夜加剧,夜间不能平卧,喉间痰鸣,晨起痰多,黄白相间,鼻塞涕浓,头胀颈扳,背寒腰酸,胸闷气急,动则加剧,大便时干。

查体:面色黧黑,唇绀指青,桶状胸,肋间隙增宽,两肺呼吸音明显降低,偶闻及哮鸣音,舌质紫暗,苔厚白,脉弦滑小数。

血气示:PH 7.34,PaO2 8.3KPa,PaCO2 6.4KPa,SaO2 92%。肺功能示:重度混合性呼吸功能障碍,肺气肿,轻度弥散功能减弱。

予汤药辨证论治数月,患者支气管哮喘缓解,于1999年12月22日给予膏方调治。

患者自幼哮喘三脏俱虚。

各失其功能,已成宿根,肺脾肾日久瘀阻肺络,按急则治其标原则治疗已半年,得以缓解,但步入花甲,肝叶已薄,肝气已衰,藏血亏乏,肝肾失调,虽然目前无明显症状,仍有气急,或有胸闷,咽喉部有痰,表明风热之邪仍缠于肺之门窍,卫外失固,五脏失调,气血失和,气虚血瘀存在,舌质紫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当益气固表,清肺利咽,祛风通窍,健脾化痰,平补肝肾。冬令正值,按秋冬养阴原则,制成膏方调治。

药用:生黄芪200g,生白术120g,防风90g,炙麻黄90g,野荞麦根300g,炒黄芩200g,老鹳草150g,苍耳子120g,白芷120g,桔梗120g,桑白皮120g,浙贝母200g,生炒米仁各150g,淮山药300g,丹皮120g,泽泻100g,茯苓120g,生熟地黄各120g,菟丝子120g,桑椹子300g,仙灵脾200g,桃仁120g,浮萍120g,紫草150g,天竺黄120g,浮海石120g,海蛤壳120g,炙紫菀150g,皂荚刺90g,紫石英150g,女贞子100g,潼白蒺藜各120g,化桔红120g。上方1剂,以龟板胶400g,鹿角胶100g,冰糖500g,黄酒250g收膏。

早晚各1匙开水冲服,外感或腹泻时停服。

膏方服后患者体质明显好转,基本未见咳嗽,咽喉部也无明显不适,一般活动无气急。

经2年膏方、胶囊调治,患者病情稳定,哮喘、支气管炎均未发作,遂于2001年6月20日按“春夏养阳”原则给予膏方制成胶囊调治。

药用:党参200g,五味子90g,麦冬120g,枸杞子300g,生黄芪200g,生炒米仁各120g,生白术100g,防风90g,皂荚刺90g,淮山药300g,泽泻100g,桔梗120g,桑白皮120g,浙贝母200g,炒杜仲120g,川续断120g,灵芝120g,菟丝子120g,丹参200g,炒当归120g,川芎120g,炒白芍120g,制首乌300g,补骨脂120g,覆盆子120g,生熟地黄各120g,淡竹叶90g,仙灵脾300g,肉苁蓉120g,潼白蒺藜各100g,女贞子100g,陈皮90g。上方1剂浸膏。别直参20g,冬虫夏草40g,西洋参120g,川贝母粉150g,枫斗120g,桑椹子200g,参三七150g,移山参10g,蛤蚧2对。上方1剂,研粉。

以上浸膏和粉末均匀混合制成胶囊。

每日3次,每次5粒。若遇外感、腹泻及其他疾病即停服请医师改方病愈后再服。

此后患者坚持每年秋冬服用膏方,春夏服用膏方制成胶囊调治,体质明显增强,抗邪能力也增强,近五年来未出现感冒症状,哮喘当属临床痊愈。

2007年5月30日进行肺功能检查已基本正常。

按:支气管哮喘归属于中医“哮病”范畴,本例患者首诊处于哮病发作期,予以汤药辨证论治使哮病缓解,并于缓解期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予以膏方“培本固元”,兼以化痰祛风利咽通窍等控制病情,以防其未然。

该案经7年余膏方调治,已达临床痊愈,前后的肺功能检查对照已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