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八年,我当了“逃兵”

文 / 丽丽说健康小知识
2021-01-26 09:15

“妈妈坑我,学中医怎么还要上解剖,跟说好的不一样!”

刚经历完第一堂解剖实操课的我仍有些晕乎乎的,心脏咚咚狂跳,“大体老师”高清无码的“精致内在”不断在脑子里闪现,耳边还响起妈妈劝我选中医的理由:“中医好,不用手术,不会见血,适合女孩子。”

可惜,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那一刻起,我有些后悔了,开始怀疑自己选错了专业。

我一直是乖乖女,从小到大的成长都在父母的管理和规划下。大学填报志愿时,妈妈建议我选“中医”。

一是当医生好,工作稳定体面,收入有保障;二是认为中医不用进手术室,不干“体力活”,适合女孩子。

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也不知道将来想干什么。加上是文科生,擅长读读背背的。觉得父母的建议挺好,未来的方向和道路很明确,省心省力。

理论课还好,只要背下来基本不愁挂科,每次考试都是班里前几名,靠着这个也得了几次一等奖学金。

但不知是性格原因,还是文科生天生对实操性较强的东西带有胆怯心理,我莫名地抗拒解剖课。

课上,同学们都尽量往前站,想看个清楚,而我则“谦让”地站在后面。碰上教授找人示范,同学们更是兴奋地冲在手术台前面,抢着第一排的位置,而我则尽可能地缩在人群中,努力当个小透明。

在学校里能避则避,进医院实习可没得选。场景从单纯的解剖实验室切换到真刀实枪的手术室,接触的“患者”从万事配合的“大体老师”变成温热鲜活的真人。

不能有丝毫犹豫,更容不得一丝错。手里的手术刀变得分外沉重,再加上心底隐隐的抗拒,实操的心理负担格外大。

记得第一次跟肛肠科手术,主刀医生让我负责开腔。学校里只观摩过“大体老师”经福尔马林处理过的大肠,可不是这般温热鲜活。

从主刀医生手中接过刚刚剥离的局部组织,捧在手里,从掌心到指尖,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刚取出来的人体组织的温度,以及刚切断神经后的些许颤动。

脑子里一片空白,整个人僵硬得像块石头,麻木地把组织放在手术盘上,已不知作何反应。

那种触感和视觉的冲击力终身难忘。

还有一次脊柱骨科的大手术,手术时间长达数小时。后半程我觉得格外恶心、头晕。整个人脸色苍白,直冒冷汗,手脚冰凉,胸口闷闷的,感觉快呼吸不上来晕过去了。

跟手术的动作也慢了许多,蘸血、递刀不如开始及时了。主刀医生看了一眼,轻飘飘地来了一句:

“记得往后倒,别往前,会压到患者。第二助手跟上。”根本没当回事。

也许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长时间站立导致的体力不支与低血糖,但这一刻我也肯定自己有些轻微晕血,因为当时鲜红的血液显得格外刺眼,目光会下意识地回避。

医学生竟然晕血!这成为我心中不可明说的痛处和自责。

这样的人怎么能学医呢?怎么能治病救人呢?

我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大,愈发觉得自己不适合学医。但就像之前说的,学医的未来道路很明确,但同样转业的代价也很大。入了这个坑,想出去就不太容易了。

研究生硬着头皮选了内科,希望能尽可能避免手术,但实习时轮值病房和科室,哪能全免呢?

毕业后,我顺利留在实习医院,一切似乎都按着既定的轨道进行着。

在旁人看来,我有一份稳定且受人尊敬的工作;在同事眼中,我的工作表现好,专业技能强。但冷暖自知,后悔的念头还是会不时闪现。

一个偶然机会,我有可能转向行政,离开临床。想到既能远离手术,又能不浪费专业,何乐而不为?我马上同意,格外庆幸自己的走运。

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每天阅读各种报告,处理源源不断的文件,传达上上下下的意思,还要平衡各科室之间的关系。虽然行政工作也不轻松,但渐渐地,我开始想念临床了。

想念能够与病人互动,想念临床科室每日如打仗般的节奏,想念成功治愈患者带来的成就感,甚至看着进出手术室的医生,心里还会升起一丝艳羡之情,那把曾经抗拒的手术刀也变得亲切起来。

没人生来就知道自己适合当医生,更没人生来就怀揣济世救人的伟大理想。

但漫长的八年学医之路,教授和指导医师的言传身教,所有实习经历的磨练洗礼,无论痛苦纠结与否,早在不经意间塑造了我。

义诊活动中看到不懂医的村民生病而不自知,会痛心;

飞机上遇到不舒服的乘客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助;

碰到被“度娘医生”误导的年轻患者,会有种“恨铁不成钢”的焦急;

看着被慢性病折磨的病人逐渐康复,急症患者痛苦缓解的瞬间,会打从心底里开心……

虽然离开了临床,但身为医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早已扎根于心,融入我的言行和日常。

比起行政,我更喜欢临床工作,更享受临床工作状态。不擅长手术,不代表不能当医生,更不代表不能成为好医生。如果日后有机会,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去。

因为,我想当医生。学医,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