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运化是天职,水谷水湿两相宜

文 / 崆峒养生汇集
2021-01-08 18:09

I 摘要:中医中的脾不是上面说的脾,中西医学之间对脾有不同解释,只是因为两种体系是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罢了,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并不是对立的是非。

脾主运化是天职,水谷水湿两相宜

仓廪之官有实权得罪脾脏很难堪

首先需要说一句题外话,西医解剖人体也有脾这个器官,但与中医说的脾不是一回事。在西医解剖学中,脾是血液循环中重要的过滤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脾脏还有储血、调节血量和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脾为实质性器官,质软而脆,若受暴力作用,易破裂出血而成为急腹症。因为现代医学中的脾脏仅是一个解剖学中的组织器官,故切除脾脏后并不会影响人的生命。

中医中的脾不是上面说的脾,中西医学之间对脾有不同解释,只是因为两种体系是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罢了,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并不是对立的是非。

那么在中医的五脏六腑中,脾胃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五脏中的脾。

脾是一个“实权”很大的职位,在中医里称为“仓廪之官”。“民以食为天”是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谁掌握了粮食就掌握了百姓的命脉,在我们人体中,脾就是这样一位掌握了其他脏器“命脉”的脏器。人出生以后,饮食水谷是机体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也是化生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所以说,脾为“仓廪之官”,与我们后面要说到的胃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根据这两方面就完全可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互相为表里胃气降浊脾升清

人的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六腑为表,五脏为里,六腑中的胃和五脏中的脾是对应的,脾胃也互为表里,胃为表,脾为里。

胃主纳,脾主化。也就是说胃是负责吸收食物,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营养成分。

胃主降,脾主升。完全的说法应该是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消化饮食就是脾胃协调升清降浊的过程。胃气以下降为顺,把初步经过“消”的饮食(包括食物残渣)继续推向下行,即所谓“降浊”,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脾不升清就会导致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呕吐等症状。

胃受纳食物、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打下基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营养全身,又为胃继续受纳与腐熟水谷提供能源。如果胃不能很好地腐熟,必然影响脾的运化;若脾不能正常的运化,同样会影响胃的受纳。

就脾升胃降而言,脾升,既能使饮食之精微输布周身以及升托内脏,又能协助胃气下降,使浊气得以下行。而胃降,不仅能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小肠,而且又能协助脾气升清,使水津四布。如果胃气不降,不仅出现食停中脘的胀满症,也会出现脾不升清的肢倦乏力等症状;反之,若脾气不升,不仅出现运化失职的湿浊中阻,也会出现因脾不升清而致胃气不降的嗳气、呕吐等症状。

同样,在胃燥脾湿两者之间,胃为阳(燥)土,喜润而恶燥;脾为阴(湿)土,喜燥而恶湿。脾得胃燥,才能运化水谷精微;胃得脾湿,才能受纳腐熟水谷。

所以脾和胃就是一个各司其职的整体系统,这是中医对付脾胃病优越于西医治疗胃病的地方,尤其是用中医的思维和原则保养脾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脾主运化是天职水谷水湿两相宜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因而是人身气血生化之源,并具有“统血”的功能。我们可以从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两大方面来认识脾。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运化、主统血、主升等几个方面,我们逐一来看一看。

首先是主运化

运就是有运送、布散的意思;化,有变化、消化、生成的意思。脾主运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这些功能需胃和小肠等的配合,食物首先是进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加工,然后进入小肠,把“清”的和“浊”进行分离,各行其道,脾就是负责输送“清”的成分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

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水湿是指人体内的水液。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布散和排泄、代谢平衡的作用。这个作用很重要。

摄入到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输转化,气化成为津液,并输布于肺,通过心肺而布达周身脏腑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另一方面,脾还要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及时地输送到相应的器官(如肺、肾、膀胱、皮毛等),变成汗和尿液被排出体外,也就是说,“一进一出”都是脾的职责。因此,在水液代谢的全部过程中,脾都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促进着水液的环流和排泄。

运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气的作用——这里说的脾气不是我们平常说的“脾气”——如果脾气健运,则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功能才能旺盛,水液输布、排泄才能正常,体内的水液才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相反,如果脾失健运,就会出现腹胀,便溏(也就是大便不成形),倦怠等消化失常的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进而产生多种水湿停滞的病变,如浮肿,痰饮,泄泻等症状。

其次是脾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在脉内循行。脾统血的机理,实际上是脾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就能保证体内气血充足,气能摄血,这样,生成之血就能在脉管内运行。若脾气虚弱,统血功能失职,血液运行将失其常规而逸出脉外,以致出血,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中医学习惯将这种因脾虚而引起的出血病证称为“脾不统血”。这种出血的特点是:血的颜色浅淡,出血时间较长,出血多在身体下部等。也因为浅淡,往往不会受到重视;在身体下部是指夹杂在大小便中,这也有一定的隐蔽性。对于脾不统血,临床常采用补脾益气、引血归经的方法治疗。

再次是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即脾气的功能特点以向上升腾为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脾主升清。我们前面多次提到,人体中的气和液,都有清浊之分。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则各脏腑组织器官得到足够的物质营养,功能活动才能强健。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职,则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如果清阳不升,或者清浊不分就会出现遗精,带下,腹胀,腹泻。

脾气主升的另外一层含义是维持人体各内脏的正常位置。人体的脏腑,在体内都有固定的位置,如肾位于两侧腰部,胃位于脘部,子宫位于下腹部等。中医学认为,脏腑之所以能固定于一定的部位,全赖脾气主升的生理作用。这是因为,支持和固定这些内脏的肌肉、韧带、筋膜,也要依靠脾运化生成的水谷精微的充养,才能强健有力。假设脾气不升,甚至下陷,就会出现肾、胃、子宫等内脏的位置下移或脱肛等。其病变基础是韧带、肌肉松弛,失去对内脏的牵引作用。实验证明,内脏下垂与脾虚的程度成正比。对此种病变,常采用补中益气、兼以升提的方法治疗,常用补中益气汤。比如临床上面,对于胃下垂等脏器下垂的患者,辨证后给予补中益气法治疗,常可以收到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