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支气管哮喘患者,经中医调理2个疗程,症状消失,病情稳定

文 / 陈娟讲健康
2020-12-18 00:12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门诊多了很多患呼吸疾病的患者,其中支气管哮喘的病人有很多。

支气管哮喘在中医属于“哮病“、“喘病“的范畴。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和感染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

哮喘在发作期以痰升气阻为主,急当祛痰利气为治其标。古人根据痰的性质,将哮喘分为冷、热哮两大类,以下5个为常见证。

1.寒痰阻肺证

主要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隔满闷,痰白而粘或清稀多沫,面色暗滞而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滑。

病机:为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伏肺,遇感而发。若外感风寒之邪而引发,则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风寒表证。

治疗原则:温肺散寒,化痰止哮。

处方: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生姜、细辛、五味子、制半夏、款冬花、杏仁、厚朴、甘草。

2.热痰阻肺证

主要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高气粗,烦闷不安,痰黄粘稠,咳吐不爽,面红自汗,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热痰伏肺,遇感而生。若外感风热之邪而引发,可兼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风热表证。

治疗原则:清宣肺热、化痰止哮。

处方:定喘汤加减,麻黄、白果、苏子、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制半夏、胆南星、甘草。

3.寒热错杂证

主要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黄稠粘或白粘难咯,胸闷心烦,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舌苔黄白相兼,脉浮紧而数。

病机:热痰内伏,外感风寒之邪而引发,表寒而里热,外感风寒之证与痰热阻肺之证均很明显。

治疗原则:散寒清热,宣肺化痰。

处方:厚朴麻黄汤加减,厚朴,麻黄,生石膏,杏仁,制半夏,生姜,细辛,五味子,瓜蒌,大枣。

4.阳虚痰阻证

主要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气短难续,动则尤甚,面白汗出,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胖嫩或淡紫,脉沉弱无力。

病机:久病咳喘,肾阳日衰,感而易发,发作频繁,发作时寒痰阻肺及肾阳虚弱。

治疗原则:温阳益气,降气化痰。

处方:苏子降气汤化裁,苏子,制半夏,前胡,厚朴,肉桂,沉香,当归,生姜,大枣,党参。

5.阳虚痰阻证

主要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粘而少,形瘦咽干,虚烦盗汗,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细数。

病机:痰热内伏,反复发作,热盛伤阴,阴伤日甚,以致发作时,阴虚与痰热均甚,标本均急。

治疗原则:养阴清热,降肺化痰。

处方:麦门冬汤加减,麦冬,制半夏,党参,大枣,沙参,桑白皮,杏仁,生姜,冬虫夏草,甘草。

45岁支气管哮喘患者,经中医调理2个疗程,症状消失,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陈某,男,45岁,患者几年前因为感冒发热,后出现呼吸憋喘,喉中痰鸣,在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给与抗过敏西药治疗,有短期疗效,但每遇到寒凉季节就会发作,对西药渐不敏感。
近5个月发作日益严重,早晨起床着凉后或阴雨天气就会发作,呈持续发作状态。因数日发作症状不能缓解,于是寻求中医治疗,来到医院就诊。
面诊:呼吸憋喘、伴咳白痰,心悸气短,动则加重,唇面晦暗,舌淡苔白,脉弦紧。双肺闻及哮鸣音。X线检查胸片显示:双肺弥漫性肺气肿。
处方:白芍、桂枝、细辛、半夏、炮姜、五味子、麻黄、杏仁、紫苏子、葶苈子、甘草、胆南星、皂角炭、石韦、鹅管石、海浮石、赭石。
功效主治:降气化痰,温肺散寒,适用于风、寒、湿等阴邪袭肺,引动寒痰之实痰冷哮证。
二诊:上方服用6剂,胸闷憋喘大减。上方稍作调整,继续服用12剂,症状缓解。
上方汤剂改为丸剂,继续服用1个疗程,病情稳定,随访1年未复发。
按语:此患者痰多清稀,或白稠,舌淡红,苔白或微黄。治疗久咳属风寒留连,饮聚于肺,用辛温宣散,化痰制蠲饮,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温馨提示:以上药方及用量,须遵医嘱服用,切不可擅自服用!

如果您有肺结节、慢阻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想要咨询,可以通过私信、点击“了解更多”、出诊之余,我会尽快回复大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