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师认为:中医治病,很多时候就是靠运气,不服来辩

文 / 天蝎爱健康生活
2020-12-18 00:11

中药

开篇

首先介绍下本人,执业中药师,从事中药行业近二十年,对这行业多少有些了解。之所以用这些字句作为文章的名称,并非故弄玄虚,更非哗众取宠,而是把自己这些今年的所见所闻写一个感想,期待引起大家的重视,并无意诋毁中医。

金匮要略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为什么说中医治病靠运气,缘于我这几天听的一档广播节目,由国内的一位知名肝病专家主持。他来我们中医馆坐过几年门诊,我们相互认识。最近的栏目主要讲《金匮要略》里面有一张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方子。此方是用于奔豚气病的,以患者自觉从脐下有粗如手臂的气流上冲咽喉为症状。里面的君药为茯苓,用量较多,所以这位中医专家就此展开了详谈。他谈现在的很多医生在使用中药时有一个习惯,比如这次茯苓是用了正常的剂量,结果见不到效果,那么下次来就把剂量加大一倍,希望能把病情解除。

茯苓

原因之一:难以煮透的茯苓丁

如果只是从中医的理论方面来说,四诊的信息有了,药方子也选好了,加大用量确实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但他们忽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中药。可以说大多数中医对于中药的认识,只是停留于书本知识,懂得药物的性味归经,知道药物的功效,而具体到药物的口感,形状,质地,气味等,了解的就不深入了。就拿茯苓来说吧,目前市场上有茯苓片和茯苓丁两种,但就药叔所了解到的,主要还是以茯苓丁为主。这种饮片(成品),质地坚硬,放水中浸泡一小时,也难以泡出有效成分。

原因之二:药房操作不到位

本人常在中药煎煮好之后,检查药品的情况,一般煎煮一小时后都可以煎透,唯独茯苓是个意外。虽然外表早已被煎煮过,且比原先膨大了点,但用手摸仍然较硬,用手剥开茯苓,在中心部位依然是未透的白心。这样的中药,只知道增加用量,能解除患者的疾病?恐怕除了浪费钱财,毫无结果,所以这也是医不学药的一大弊端。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把茯苓丁打碎(无须打成细粉)即可。

虽然我只是这么随便一说,但药房工作的同行们可能又有话说了,“一天抓几百剂的中药,光抓药都来不及了,你让我加工茯苓,那是不可能的!”这绝对不是我瞎编的话,因为我做中药这么多年,太了解其中的流程了,有些偷懒点的,连桃仁,杏仁之类的种子类中药都不捣碎就配出去了,能煎除什么药效?而患者有不懂其中的原因,总是会想到是医生水平不行,这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原因之三:药材质量不稳定

眼下有句比较流行的话,中医亡于中药。虽然现在市场监管局在严格管控下,假药,劣药的情况较以前改善了很多,但质量参差不齐。比如防风,价格从几十到几百都有,原因在于野生和家种,质量完全不同,从我目前采购的中药饮片来看,药厂所供应的多以家种居多,野生的所占比例不高。其实想一下就理解了,毕竟一切以利润最大化为主,再说了也没有那么多野生的资源可以采购。

总结:以上三点就是药叔我个人的真实想法。为什么名气再大的中医,总有部分患者反馈无效,我想除了医生的技术水平之外,完全有必要去想想中药里面的问题,是中药的质量不够好;是否药房的工作做得不到位;还是某些中药煎煮没有到位?当然把板子全部打在药房也是有失偏颇的,这就要求医生能在中药学方面有所进步,各方面都了解了,开方用药就不至于盲人摸象了!

个人能力有限,编写的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指出,下发留言共同探讨!

#快问中医超能团#@快问中医@药房大叔

实时收录肺炎疫情高价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