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脚气?药王孙思邈:用此物熬粥就行

文 / 文化养生谈本尊
2020-12-10 09:25

我们今天说的“脚气病”可不是“香港脚”那个脚气,而是一种可以危及生命的全身疾病。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脚气病是由于缺少VB1引起的。于是,很多人认为,这个疾病也就是西医专有,却不知在我们传统的中医学里,早就有了它的记录与描述。

“脚气”这个词,南北朝梁武帝萧衍的草书“数朝贴”就有:“数朝脚气,转动不得”的描述。当然,作为皇帝,本来他患上脚气的几率微乎其微,可他在晚年的“侯景之乱”里,被围困在南京城里: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十二·梁纪十八》记载:“五月,丙辰,上卧净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曰“嗬!嗬!逐殂。”联系到萧衍死前症状“饥饿,口苦,想吃糖”,可能也是患了“脚气病”,真可谓“一语成谶”。

说到古代中医,不得不说其缺陷。由于缺乏有效的微观检验手段,自然无法得知“脚气病”的病因就是缺乏某种维生素。

但是,尽管条件简陋,还是有一些贤哲为此苦心研究,用有限的手段去发现蛛丝马迹。比如我们要说的药王孙思邈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孙思邈在《千金方》里有关于脚气病的论述:诸经方。往往有脚弱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遭者。岭表江东。有支法存仰道人等。并留念经方。偏善斯术。晋朝仕望。多获全济。

这里说“脚气病”不分贵贱都有可能患病。即使富贵人家,也有得病的可能。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创立了“大医精诚”论述医德,可以说是历代百姓心中的“偶像”。民间流传,孙思邈治疗“脚气病”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话说大唐某年间,京城长安城里,突然冒出一种怪病:脚胫浮肿,行走不便,全身酸痛乏力,而且以富贵人家多见。这要在以前,都是苦哈哈患病较多,富贵人家得病可是相对较少的啊。

长安城里的医生可是焦头烂额,却又束手无策。有一位姓杨的大户人家,多方托人,希望能请孙真人来看病。

孙思邈听说还有这种怪事,以他“医者仁心”的一贯作风,自然立即前往察看。到了杨家,发现杨员外全家老小十来口人都是同样的症状:脚肿酸痛,无力行走,说话都感觉困难,整个杨家只有一个仆人没有患病。

孙思查看了前面医生的处方,也找不到问题。正打算回家翻阅典籍的时候,没有患病的“仆人”在旁边嘀咕了一句:“我看老爷是吃多了鱼肉才得病的,我每顿就啃包谷、最多煮点豆子吃就没见有事”。

孙思邈听了,似有所得,立即让仆人把杨家平素食用的饭菜端上来检查。发现杨家的饭菜做的特别精致,仆人说:“老爷对吃最有讲究了,淘米都要淘洗十来次,而且还要买那种碾过三五次的精米……”。

孙思邈立即跑去其他有同样毛病的有钱人家,一打听,虽然各家情况有所区别,当都有一个共同点:吃精米,淘洗次数多。孙思邈想:是不是碾过几次的精米有“毒”让人得病?

于是,孙思邈告诉杨员外,多吃豆子,同时用一种叫“楮树”的白皮加上糙小米煮粥吃。杨老爷听了虽然将信将疑,但是为了治病也只得勉为其难地“咽食”这些平素看不上的食物了,而且还吃得比较多,求愈心切嘛。

第二天一早,孙思邈正在院子里锻炼养生呢,杨员外在门外大叫:“孙真人,孙真人,真是神仙啊”。昨天连走路都要人扶的杨员外,竟然走了几里地亲自来孙府拜谢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难以考究。但是却充分说明了“脚气病”在古代就有所认识的。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豆类食物和谷物粗皮以及楮树白皮,都含有丰富的VB1,对预防脚气病有很好的效果。

虽然脚气病现在基本被消失了,这是现代科学文明带给人类的福祉,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饮食养生的知识:食物不宜过分精致,一些粗糙的谷皮对人体健康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