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荆芥,见过吗?外用治皮肤湿疹,瘙痒
来源产地
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果穗全草。除去杂质及根,切细。
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摊放在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生于村庄附近以及路旁,北方亦常有栽培者。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及贵州等省区。
别名臭草、臭藜藿、杀虫芥、钩虫草、鹅脚草、狗咬癀
【原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80cm,有强烈气味。茎直立,有棱,多分枝,被腺毛或无毛。
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外形,长3-16cm,宽达5cm,先端短尖或钝,下部的叶边缘有不规则钝齿或呈波浪形,上部的叶较小,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有腺点,揉之有一种特殊的香气。
穗状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花小,绿色,两性或雌性,3-5朵簇生于上部叶腋;花被5裂,果时常闭合;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3,伸出花被外。
胞果扁球形,完全包于花被内。种子横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红色,平滑,有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辛、苦,微温。有小毒。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用于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外用治皮肤湿疹,瘙痒,并杀蛆虫。
《中药大辞典》
味苦辛烈,性温,有毒。"
祛风,杀虫,通经,止痛。治皮肤风湿痹痛,钩虫,蛔虫,痛经,经闭,皮肤湿疹,蛇虫咬伤。
《中华本草》
辛;苦;性微温;大毒
归脾经
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消肿。主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头虱;皮肤湿疹;疥癣;风湿痹痛;经闭;痛经;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鲜品15~24g,或入九、散;或提取土荆芥油,成人常用量.8~1.2ml,极量1.5ml,儿童每岁.05ml。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毒性】
对肝肾有毒性。
【注意】
虚弱、营养不良者应慎用或减量。小儿较成人敏感。有肾、心及肝脏疾病或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